五月的門檻悄悄跨過,小滿之后,江南的河岸、北方的小院都籠罩著一層濃濃的濕意。今日農歷五月初一,村中巷尾都流傳著一句老話:“五月鍋中提,家無餓死鬼。”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世代流傳下來的農家智慧——五月初一,是“毒月”的門檻,蟲蟻出動,氣候乍濕乍熱,傳統里講究趨吉避邪,更講究廚房里冒騰的熱氣。此時不虧待自家的鍋碗,不僅是規矩,也是保平安、求豐年的寓意。
農歷五月初一,被稱作“毒月頭”,并不是虛張聲勢。古人很早就觀察到,這段時節,氣候轉濕,蛇蟲鼠蟻齊出動,尤其南方水鄉,人家門口都要掛上艾草、菖蒲,取一縷清香,避外邪入戶。兩千多年前的《荊楚歲時記》就提到:“五月初一,采艾以祈安。”艾葉的香氣飄在門下、鍋里,也成為家的象征。
江南有端午食五黃,北方講究五月雜糧,山東老家還有“五月初一,吃餑餑炸油圈”一說,但各地細節雖不同,那份對“鍋中不空,飯菜全備”的講究卻殊途同歸。傳說中,五月初一要備足糧食才能避邪,留住好運。哪怕是小孩子,也明白這天的飯碗里,藏著父母把一冬的余糧、最新的春蔬都盛了進來。
詩人陸游寫過“艾葉出門香滿徑,家家五月采新蔬”;民間俗語“寧舍金銀寶,不舍五月餐”道盡一餐飯的尊重。甚至有的地方還會用“五色飯”或“雜糧粽”來應景,人間煙火,都在鍋中冒氣。每一樣送進鍋里的食物,都有講究:迎時令、祈五谷、盼長壽。這樣的生活信仰,暖得踏實。
五月鍋中提,家無餓死鬼:五樣時令佳肴的象征與做法
一、時令雜糧飯——鍋里有糧,年年有余
雜糧飯看起來樸實無華,卻是老一輩最重視的主角。高粱米、糯米、玉米粒、綠豆隨手抓一把,和新米一統煮起。這樣一鍋飯,顆顆有嚼頭,顏色斑駁,吃著香軟扎實。傳說認為,這叫“五谷歸倉”,年年豐足。煮雜糧飯很簡單,雜糧提前泡軟,淘洗干凈,加水與大米同煮,小火悶熟,鍋蓋掀起就是一股踏實人間味。
二、炒苦瓜——苦盡甘來,護家平安
五月的苦瓜籮頭剛摘下,苦瓜本屬尋常,卻在五月初一廚房“挑大梁”。苦味菜有去火祈福的寓意。家常炒苦瓜,用料只需苦瓜、雞蛋、蔥花。苦瓜剖開去籽,切片用鹽揉一揉,去點生味,下鍋快炒,澆蛋液炒香,裝盤。翠綠中帶點清苦,一口下去,暑氣全消。
三、艾葉饃/青團——艾葉入饌,辟邪迎安
南方做艾草青團,北方則把艾葉剁碎,和面揉進饃饃里,叫“艾葉饃”。艾葉的香氣清新,入口潤軟。艾葉焯水剁細,和面、發酵,蒸成團或包成包子。青團內餡多為豆沙、咸肉,艾葉饃則樸實無餡。那一縷青香,是守著煙火的力量。
四、香椿炒蛋——春意未盡,增添鮮香
五月初春余韻未了,香椿芽還是嫩的,用剛摘香椿和土雞蛋一齊炒。鍋熱油,香椿切小碎末,和蛋液攪勻,一起下鍋,慢火炒熟。一勺下去,鮮香撲鼻,寓意順時順運,新鮮美滿。
五、五毒糕點——童趣與辟邪合一
這天,江南人家喜歡做“五毒糕”。糕面點染彩繪,畫出蛇、蜈蚣、蝎、壁虎、蟾蜍五種小動物。孩子每人分一小塊,邊吃邊念“吃了五毒,無毒不侵”。做法其實很簡便:糯米粉、適量糖水,和成團,壓入模具,蒸熟后晾涼即可。彩畫可用果醬點畫,增添趣味,既是辟邪,又增添端午前的熱鬧。
時光流轉,人世變遷,老話里的智慧卻還熱熱乎乎地過著日子。五月初一這頓“鍋中提”,不是山珍海味,是煙火氣里的踏實,是一年勞作的期許。哪怕城里樓宇再高,這一份過節的小心思依然能讓人心頭一暖。愿每個廚房都升起安康的炊煙,愿每一口飯菜都溫柔以待。
正如那句古話:“煙火繚繞,憂愁自消。”愿每一聲鍋鏟碰撞,都為你帶來平安順遂。你家的灶臺上,五月初一都做了哪些時令菜?或許一頓飯的記憶,就是家鄉的全部溫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