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南方梅雨季有點怪。老輩人掐指算著芒種后入梅,可天公偏要拖到6月中下旬。長江邊上的老李望著田里待收的油菜直嘆氣,往年這時候早該翻耕插稻了。
"清明浸種,谷雨下秧",可連續半個月的大晴天,讓育秧棚里的稻苗打了蔫。農技站的喇叭天天喊:"梅雨季推遲不是壞事,但得搶時間!
"湖南的王大姐犯難:地里的玉米正在灌漿,突然來場急雨咋辦?老把式都說"早梅爛谷,晚梅曬禿",今年這節奏讓新老經驗都有點摸不準。粵北山區的茶農發現,本該多雨的季節卻干得很,茶樹新芽都卷了邊。
"梅前不鋤草,梅后害蟲鬧",湖北的張叔趁著天晴趕緊給棉花地松土。氣象局說副高來得晚,導致雨帶遲遲挪不動步,可地里的莊稼不等人啊。有人抱怨:"晚來的梅雨要是扎堆下,排水渠來不及修可咋整?
"也有人慶幸:"趁現在沒雨,正好給果樹搭架子,省得梅雨季壓斷枝。"傳統的看云識天氣這回派上用場了:天上鉤鉤云,地下水淋淋。但年輕人更信手機里的天氣預報,實時盯著降雨雷達圖安排農活。
我個人覺得,老經驗和新科技各有各的好,結合著用最靠譜。
安徽的種糧大戶已經行動起來:調來了烘干機,就怕梅雨一來曬谷難。江西的菜農在大棚里鋪了草木灰,既防潮又能當鉀肥,土辦法挺管用。
可專家提醒:光靠土辦法不夠,還得做好溝渠清淤,防止內澇。
不同地方的應對得有差別:平原地區重點防澇,山區得小心滑坡和山洪。"芒種雨漣漣,夏至火燒天",老祖宗的諺語說梅雨季短了,三伏天可能更難熬。田里的莊稼正在拔節期,需要水分又怕澇,真是考驗人的時候。
有些農戶還在觀望,總想著等下雨再施肥,結果可能耽誤農時。村里的老支書挨家挨戶勸:"別等了!趁晴天先追點肥,下雨才好吸收。
"菜市場的菜價最近有點波動,懂行的人知道,這和梅雨季推遲有關。要是接下來雨水集中,葉菜類容易爛根,提前搭防蟲網能減少損失。
有人擔心:梅雨季推遲會不會影響晚稻播種?
這確實得提前算好時間。
農業站給出了具體方案:早熟品種可以提前育秧,確保茬口銜接得上。眼下最要緊的是抓緊晾曬已收的農作物,別讓潮氣悶出芽。還要檢查大棚的骨架是否牢固,萬一梅雨季暴雨來襲,得扛得住。
儲備一些防霉藥劑很有必要,但要注意按照說明使用,別傷了莊稼。
"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農時不等人,該出手時就得快。雖然天氣有點反常,但只要提前打算,總能找到應對的辦法。南方的農友們,你們家的田準備好迎接梅雨季了嗎?
趕緊去看看排水渠通不通,該加固的地方別偷懶。有不懂的問題就問農技員,他們的法子更貼合今年的情況。
記住:天氣無常別慌神,提前打算才是根。現在就行動起來,別讓晚來的梅雨打亂了豐收的計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