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五月初五就是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午、端陽,是一個傳統隆重節日,南方地區更熱鬧,各地端午節傳統習俗和傳統活動異常豐富,全民參與,熱鬧異常。端午節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及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記得“吃二樣,做二事”習俗,吉祥安康迎端午!
一、吃二樣
1、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歷史悠久,吃粽子的傳統習俗不只是國內流行,世界各地凡是有華人居住的地方,都有吃粽子的食俗。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祭吊屈原的說法最早見于《世說新語》,除了文獻所記,還有許多民間傳說把屈原和粽子連在一起。人們每到端午節做粽子,吃粽子、劃龍舟的習俗沿襲至今。最喜歡的就是咸蛋黃和五花肉的組合,南方人還是偏愛咸味的粽子,一口下去,軟軟的糯米和沙沙的蛋黃混著些許的肥油,那叫一個香啊!
食材:糯米、五花肉、咸蛋黃、粽葉、老抽、食鹽、雞精、食用堿、棉線
做法:1、糯米2500克洗凈,浸泡3個小時,再瀝水40分鐘左右,用筷子攪一攪,讓多余的水分更快流失。2、粽葉泡入水中,壓個重物,避免粽葉浮起來,浸泡一夜。第二天早上洗干凈,放沸水中煮3分鐘。這樣粽葉更干凈,包的時候不容易被繩子捆爛。3、五花肉800克,切兩指寬大塊。用生姜、大蒜、鹽、老抽、生抽、白酒腌入味,調味要比正常的味道更咸,煮出來的味道才正好。4、放一點食用堿,糯米的顏色立刻就變微黃,放了堿的粽子煮出來會比較軟爛,有一定的防腐作用,但千萬別放多了。再放一點老抽,看著米的顏色合適就行了;全部拌勻后,嘗一下米的味道,有淡淡的咸味就可以,糯米不能配咸了,才能突出咸蛋黃和五花肉的味道。5、以粽葉中間頂端為支點,雙手向中間圍攏葉子,圍成一個圓錐形形狀,圓錐形底部要有重合的折疊,否則會漏米。6、放入三分之一的糯米,用筷子插幾下,使糯米充滿粽筒的底部,再放入咸蛋黃和五花肉,再放入糯米,不要放滿,留個1厘米的距離,并將糯米壓緊。7、左手握著粽體的同時,將粽子約成個三角形,右手將上面的粽葉蓋下來。用右手食指和無名指將兩邊多余的粽葉折下來,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將其按住,這樣會得到一個三角形的平面了。將多余的粽葉沿著三角面平行折過來,折過來捏緊,用線綁好,將多余的邊角剪去,一個粽子就基本包好了。8、放入高壓鍋中,水量和粽子齊平就可以,高壓鍋壓45分鐘即可。
2、吃五毒餅
俗話說,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在北方一些地區,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會吃一種帶餡兒的特色食品五毒餅。五毒餅盡管圖案看起來比較猛,里面的餡是玫瑰、棗泥、豆沙等傳統餡,加上松軟的酥皮,再用棗木模具壓出圖案,美味又健康。端午節五毒餅圖案用五毒,是因為每年初夏時節,毒物滋生活躍,古人會食用五毒餅,祈愿消病強身。
食材:面粉、糖、黃油、雞蛋、鹽、五種辣粉(辣椒粉、花椒粉、孜然粉、胡椒粉、咖喱粉)
做法:1、將面粉、糖、鹽和黃油放入一個大碗中,用手搓揉均勻,直到變成類似面包屑的狀況。2、打入一個雞蛋,繼續搓揉,直到面團變得光滑而有彈性。3、將面團放在保鮮膜中,放入冰箱冷藏30分鐘,可以使面團更加緊實,便于后續的操作。4、取出冷藏的面團,將其分成若干個小面團,每個小面團的大小約為一個雞蛋的大小。將每個小面團搟成薄片,厚度約為2毫米。5、在每個薄片上均勻地撒上五種辣椒粉,用手輕輕按壓,使其附著在面團上,每個面團就被賦予了五種不同的辣味。6、將撒有辣椒粉的薄片放在烤盤上,放入預熱至180度的烤箱中,烘烤10-15分鐘,直到五毒餅變得金黃酥脆。7、取出烤好的五毒餅,讓其完全冷卻后即可食用。
二、做二事
1、掛艾草與菖蒲
端午節期間,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古人認為,端午即午月午日,陽氣最為旺盛之時,是草木在一年中藥性最強的一天,所以在端午節這天采藥、掛艾草等會有特別功效。菖蒲葉子形狀似劍,民間稱之為水劍,寓意其可斬千邪,人們過端午節時,常在門前懸掛菖蒲。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
2、飲雄黃酒
端午節有飲雄黃酒的傳統習俗,長江流域極為盛行。民間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涂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端午節這天,孩子們拿了艾葉,戴上菖蒲,額頭上用雄黃酒寫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黃酒灑在墻角、床底等處,可以驅蟲,清潔環境。但現代科學研究表明,雄黃酒外用尚可,飲則有害,必須慎用。
看風花雪月,品人間美味!感謝閱讀峰兒廚房的美食分享,喜歡我的文章,請給予點贊、分享、收藏、關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