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河南葉縣,風過隴畝麥語豐。當地有耕地面積123萬畝,今年小麥種植面積達96萬畝,麥鐮與時鐘即將開啟競速模式。
作為全國糧食生產大縣,糧食安全是葉縣的頭等大事。入春以來,面對局部地區春旱、病蟲害等挑戰,當地通過推廣節水灌溉、實施“一噴三防”等舉措,確保小麥長勢良好;制定“三夏”生產工作方案,建立縣、鄉、村三級聯動機制,組織助農服務隊下沉田間地頭協調解決農戶困難。“我們提前對麥田墑情、收割時間進行網格化摸排,確保每塊地都有責任人。”葉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魏進庚說。
機械化是夏糧搶收的關鍵。葉縣依托37家農機專業合作社,統籌檢修聯合收割機、播種機等農機具5000余臺,預計高峰期單日收割能力超8.6萬畝。“我們提前1個月完成農機檢修,更換易損零件10余件,確保所有機械‘健康上崗’。”葉縣廉村鎮秋林農機合作社負責人蔣秋林說。
為保障農機安全順暢通行,葉縣開辟綠色通道,在高速路口、鄉鎮(街道)設置服務站20余個,為機手提供免費檢修、油料供應和路線指引服務。
今年“三夏”,科技元素格外亮眼。葉縣依托農業農村部萬畝高產示范田項目,全面推廣“智慧夏收”系統。通過無人機遙感監測,農戶可實時查看麥田成熟度、濕度等數據,精準規劃收割順序。“過去靠經驗判斷,現在手機一點就知道哪塊地該收了,效率提高30%以上。”龍泉鎮種糧大戶何俊朝說。
“三夏”時節,天氣變化直接影響收成。葉縣氣象局啟動“全天候護航”模式,通過智能網格預報系統,每3小時更新一次氣象數據,并利用短信、微信群等渠道,向農戶推送精準預警。“我們與周邊地區氣象臺建立聯防機制,確保災害性天氣預警提前2小時送達。”葉縣氣象臺臺長景亞來說。
針對可能出現的陰雨天氣,葉縣儲備了履帶式收割機,并劃定39個糧食烘干中心,日處理濕糧能力達3000余噸。“從收割到烘干入庫,全程機械化閉環,最大限度降低損失。”葉縣農業機械技術中心主任李元亨說。
針對可能出現的強對流天氣,應急管理部門儲備抽水泵、防水篷布等物資,并在低洼地塊預置排水隊伍。保險機構開通夏糧理賠快速通道,做到24小時內查勘定損。
夏收時節也是安全生產關鍵期。葉縣定期組織消防、電力部門對全縣糧庫、烘干中心進行拉網式排查,發現問題立行立改。當地農業農村局聯合公安部門開展秸稈禁燒宣傳,啟動藍天衛士監控系統,織密“人防+技防”監管網。
自今年4月下旬起,當地農業機械部門派出20余名技術人員深入18個鄉鎮(街道),開展機手安全生產及規范操作培訓15余場次,累計發放跨區作業證、張貼安全警示標識300余份。(經濟日報記者 夏先清 楊子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