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柏勻 編輯 | 蔣詩舟
最近,一些助貸平臺資金部門負責人的壓力很大。
“主要是因為資金成本上升”,多位知情人士透露,近一個月上升尤為明顯,不少持牌資金方要求加價,“甚至,連長期合作的老資方也暗示‘加點’”。
《財經》新媒體獲悉,自4月《關于加強商業銀行互聯網助貸業務管理 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下稱“助貸新規”)發布后,資金成本普遍在原有價格基礎上提高1.5至2個點,目前最高能達到8個點。
但此時,擺在助貸平臺眼前的不只有資金成本突升,還有持牌資金方陸續公布的助貸合作“白名單”。目前,廣州銀行、承德銀行、尚誠消費金融、南銀法巴消費金融等多家機構已披露“白名單”。
暫未披露的某持牌消費金融公司表示,新規實施日期為2025年10月1日,公司會嚴格遵守新規,在要求時間范圍內進行公布。
“老板們才不會管今年行情如何,只會依據年初分派任務時,給資金部門負責人定的考核指標,如更多的資金方、更低的資金成本。”某助貸平臺從業者陳勉透露,這樣的情況若持續到10月份,年初定的考核指標就很難完成了,部門氣氛焦灼。
01資金成本跳漲
“我們也比較關心助貸新規后資金成本的變化,最近一段時間,與銀行、助貸平臺都有交流。”有知情人士稱,2023年底開始,銀行資產荒等原因導致信貸資金成本一直下行,進而致使不少從業者規劃年度考核指標時預計,2025年的資金成本會比2024年更低。
但現實并非如此。進入2025年,在市場環境、助貸平臺放貸信心等因素加持下,部分持牌資金方也想增加利潤,于是,資金成本上升趨勢在年初就初見端倪。
不久后,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于4月3日發布助貸新規,自今年10月1日起施行。“謹慎”的銀行開始讓助貸平臺感受到了明顯的資金壓力。
多位助貸從業者向《財經》新媒體證實,新規出來后,資金成本有較為明顯的波動。“原來5個點的資金成本,漲到6.5個點”“此前可以拿到特別低的價格,現在不行了”“目前,資金成本可高達7至8個點”。
據了解,本輪資金壓力集中在利率24%以上的貸款業務。一方面,貸款利率超過24%的部分不受法律保護;另一方面,24%至36%的貸款業務暗藏輿論風險。
“銀行也不想把利率24%至36%的貸款業務擺在明面上披露,大家很愛惜自己的羽毛”。某助貸平臺相關負責人張迪表示,在信貸行業,資金成本與風險資金成本屬于動態的參數,會根據銀行利率、市場環境進行調整,也包括供需關系。新規出臺后,利率24%以上資產的資金供給變小,尤其對規模較小、資金選擇面窄的平臺而言,資金成本上漲明顯。
據《財經》新媒體了解,“300億元”放貸規模成為一個卡點。
多位助貸從業者表示,一些規模較小的平臺,放貸規模在300億元以下,資金被收緊,進而導致資金成本上升;規模再小的平臺,資金或被掐斷。
某頭部助貸平臺內部人士周洋洋透露,助貸新規后,部分銀行已經停止借款利率在24%至36%區間業務的新增資金供給。另據陳勉了解,“當前市場中,36%以上資產的持牌資金,基本沒有了。”
某城商行相關負責人透露,他們優選市場頭腰部平臺開展互聯網貸款業務,同時堅持總行集中管理、業務規模適度的經營策略。
02白名單背后:準入機制與披露范圍
助貸新規第四條要求,商業銀行總行應當對平臺運營機構、增信服務機構實行名單制管理,通過官方網站、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等渠道披露名單,及時對名單進行更新調整。商業銀行不得與名單外的機構開展互聯網助貸業務合作。
陳勉分析,目前已公布的白名單可發現,合作的助貸機構多集中為行業頭部企業,且具備合規經營、資產質量、風控水平、服務能力等優勢。
某城商行相關負責人表示,該行優選市場知名度高、信譽度較好、高管團隊穩定、在貸余額規模排名靠前、與其他銀行合作穩定、風控技術先進、業務流程規范、貸后體系完善的助貸平臺開展合作。
一位持牌消金相關負責人透露,公司將對合作平臺進行準入前評估,綜合考量經營情況、行業經驗、服務質量、業務合規和機構聲譽等方面。此外,公司已針對互聯網平臺、增信服務機構建立規范清晰的機構管理機制,涵蓋機構準入、存續期管理、退出管理等,合作機構需按照相關辦法進行審批后準入合作。
陳勉表示,牌照和投訴情況也是資金方關注的方向,若一家助貸平臺投訴特別多,說明業務合規度特別差。
在周洋洋看來,投訴是特別嚴重的一項,現在部分銀行不關注投訴的具體內容,只要投訴到銀行,助貸平臺就要處理。“助貸新規后,這樣的審核變得更加嚴格。”
張迪則認為,銀行更重視監管層面收到的投訴,多會及時處理。
據《財經》新媒體了解,“白名單”的影響,已從直接合作的助貸平臺蔓延至間接合作的中小平臺。
周洋洋表示,近些年,中小平臺的資產多來自于大平臺的拒量,在24%至36%的資金收緊后,短期內大平臺的導流業務不會馬上受到影響,但若該類型資金持續收縮,不排除會傳導到鏈條頭部。
陳勉稱,助貸合作的審核權限收歸總行后,使得銀行、消金公司等持牌資方對涉及助貸業務的合作伙伴,設置更嚴格的準入機制。
“總行有更漫長的審批流程、更復雜的審批要求,這導致此前與分行就能談攏的信貸項目直接腰斬。”小雨點貸款資金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
陳勉直言,此前通過“嵌套導流”的產品模式展業的中小平臺,不得不面臨資方機構的審查,其生存空間將會被大大收縮。
其實,部分信貸資產較大的銀行也很擔心業務走向。上述小雨點人士表示,“表內資產規模下滑壓力,對銀行而言也是不利的,所以很多銀行目前還處于觀望期,沒有做特別大的動作。”
據了解,南銀法巴消金也采用審慎的態度,重點選擇業務生態以及專業技術方面較為優秀的互聯網平臺進行合作。多家持牌資金方也表示,將觀望監管及同行動向,再制定后續計劃。
多位助貸從業者透露,壓力集中在36%業務的產品改造上,即24%貸款利率+權益包。
在不少業內人看來,該產品分為兩類,一類是以會員、優惠券禮包為主的虛擬類;另一類則是以虛高的價格寄送實物。
有助貸平臺相關負責人坦言:“新規之后,銀行方盯得很緊,權益等方面會被追著問。”
在博通咨詢金融行業分析師王蓬博看來,名單制管理的實施將加劇行業的分化和洗牌。頭部助貸機構憑借其合規能力、科技實力、品牌影響力等優勢,更容易滿足金融機構的準入標準,為了能夠進入金融機構的合作名單并保持在名單內,這些頭部助貸機構也將更加注重自身的合規經營。同時,名單制管理為金融機構提供了明確的合作指引,使其能夠在眾多助貸機構中更準確地篩選出符合監管要求和自身風險偏好的合作對象。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目前信貸資金成本上升,但行業整體價格也沒有回到2022年的高點,張迪表示,“由奢入儉難”。
陳勉認為,預計未來助貸行業的馬太效應日趨顯著,行業持續分化。
2025年或許既是助貸行業的轉折點,也是新邏輯的起點。
(部分觀點由化名從業者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