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爾加科夫
布爾加科夫的全名是米哈伊爾·阿納法西耶維奇·布爾加科夫,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杰出代表人物,代表作《大師和瑪格麗特》《不祥的蛋》《狗心》。
《大師和瑪格麗特》
《大師和瑪格麗特》寫于1928年,直到他去世前才寫完,被公認為是20世紀俄國最偉大的小說之一。不過這部小說比較晦澀難懂,一般人都能讀懂,幾乎是看著看著就睡著了,甚至是讀完書,都不知道布爾加科夫在說什么,寫了什么,他要表達什么。
這樣來說,這部小說其實是以荒誕對抗荒誕的寓言史詩。小說通過1930年代的莫斯科現實、古羅馬的宗教審判、以及一對戀人的精神救贖三條線索交織,構建出一個關于權力、信仰與人性真相的龐大隱喻體系。
首先是魔王沃蘭德的降臨與秩序崩解。魔王沃蘭德化身為外國教授,帶著隨從突降莫斯科。他們以超自然力量撕開社會的虛偽面紗:文聯主席柏遼茲被電車碾死,暗示知識分子對意識形態的盲從終將招致毀滅;房管主任博索伊因貪污盧布被變成空西裝,諷刺官僚體系的寄生本質;瓦列特劇院的魔術表演中,市民爭搶從天而降的盧布與華服,最終錢財化為廢紙、華服瞬間消失——直指蘇聯“物質豐裕”謊言的脆弱性。
莫斯科市民并非單純的“惡人”,而是被極權異化的產物:詩人伊萬目睹柏遼茲之死后被送入精神病院,象征理性在荒誕世界中的無處容身;劇院經理里姆斯基面對僵尸般的女演員時瘋狂逃離,暗示藝術淪為政治宣傳工具后的非人化;普通市民為爭奪住房、盧布不擇手段,揭露物質匱乏下道德的全面潰敗。沃蘭德并非罪惡的制造者,而是用魔法將潛藏的瘋狂顯形:“你們自己就是你們的庸俗的奴隸。”
隨后小說平行穿插了羅馬總督彼拉多審判耶穌的故事。彼拉多明知耶穌無罪,卻因恐懼凱撒的權威而判處其死刑。這一選擇讓他陷入永恒的精神酷刑:兩千年來,他在月光下重復著與耶穌的對話,渴望得到寬恕;他的忠犬班加始終相伴,隱喻權力者連懺悔都需以孤獨為代價。
布爾加科夫顛覆了傳統宗教敘事:耶穌被塑造成一個怯懦的流浪哲人,他顫抖著說出“所有權力皆暴力”的箴言;彼拉多并非全然冷酷,他對耶穌的同情與對自身懦弱的痛恨構成撕裂性矛盾。這種處理暗示:真理往往因人性的軟弱而湮滅,極權體制正是建立在集體沉默之上。
最后以大師和瑪格麗特結局。“大師”無名無姓,象征著被體制抹殺個性的創作者。他因撰寫彼拉多小說遭批判,絕望中焚毀手稿并自我放逐至精神病院。
瑪格麗特為拯救愛人,與魔鬼簽訂契約:她赤身涂抹魔膏化身女巫,飛越莫斯科上空砸碎評論家拉通斯基的公寓——這是對文化專制最暴烈的美學復仇;在撒旦舞會上擔任女王,親吻麻風病人的膝蓋,以受難者姿態完成對庸眾的審判。她的選擇證明:在集體癲狂中,唯有超越道德教條的個人意志能刺破黑暗。
沃蘭德賜予大師和瑪格麗特“黑暗的安寧”——他們遠離塵世,與彼拉多、耶穌共同存在于超時空的永恒之地。這一結局并非俗世意義上的勝利,而是布爾加科夫對知識分子的終極叩問:當現實成為不可解的悖論,精神自由是否只能以放棄介入為代價?
烏托邦的幻滅和異化的社會
布爾加科夫的筆觸始終指向一種深刻的悖論:人類對烏托邦的狂熱追求,反而成為精神墮落的催化劑。
莫斯科的市民并非單純的“惡人”,而是被烏托邦敘事異化的犧牲品。布爾加科夫揭示了一個真相:當社會將烏托邦奉為不容置疑的終極目標時,個體只能通過自我扭曲來適應體制的荒誕。
沃蘭德的魔法并非創造罪惡,而是將潛藏的瘋狂顯形。他在劇院表演中撒下的盧布化為廢紙、觀眾爭搶的華服瞬間消失——這些場景正是對蘇聯“物質豐裕”謊言的隱喻。民眾對魔法的癡迷,恰如他們對烏托邦的迷信:狂熱源于對現實的逃避,而幻滅終將撕碎所有虛假的承諾。
彼拉多審判耶穌的章節絕非獨立的神話插曲,而是與莫斯科敘事形成權力批判的雙螺旋。彼拉多作為羅馬帝國的代理人,其內心掙扎映射了極權統治者的困境:他們既是壓迫的執行者,也是意識形態的囚徒。耶穌所代表的真理,因威脅權力秩序而被消滅,正如莫斯科的“大師”因書寫真實歷史而被送進精神病院。
值得注意的是,布爾加科夫將耶穌塑造成一個“非神性”的凡人。他怯懦、恐懼,卻堅持說出“所有權力皆暴力”的真相。這種去神圣化的處理,暗示了烏托邦的破滅往往始于對“救世主”的盲目崇拜——無論是宗教彌賽亞還是革命領袖,一旦被奉為絕對真理的化身,便會催生新的暴政。
大師與瑪格麗特的愛情線,是布爾加科夫對狂熱時代的終極回應。布爾加科夫在此提出一個顛覆性觀點:真正的烏托邦不在宏大的社會藍圖中,而在個體精神的完整性里。當莫斯科市民沉迷于物質爭奪時,大師與瑪格麗特通過放棄現實世界的執念,獲得了超越性的自由。這種自由不是逃避,而是以藝術重構被極權摧毀的人性尊嚴。
《大師和瑪格麗特》的偉大之處,布爾加科夫通過瑪格麗特那句“您永遠不要請求任何東西”,道出了對抗狂熱的終極答案:當人們停止向權力乞求幸福,當個體拒絕成為烏托邦工程的螺絲釘,精神的真正解放才成為可能。這部小說因而成為一記超越時代的警鐘:所有試圖在塵世建造天堂的狂熱,終將淪為地獄的藍圖;唯有承認人性的復雜與殘缺,才能在幻滅的廢墟上重建生命的真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