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周懷宗)記者從中國農科院環發所獲悉,5月26日,農業水資源高效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衡水試驗站正式揭牌。該試驗站將針對地下水超采區水-土-糧生態紐帶關系與適水種植、智慧灌溉施肥與數字孿生井灌區關鍵技術及裝備等重大任務開展長期科技攻關。
農業水資源高效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衡水試驗站揭牌。中國農科院環發所供圖
衡水位于華北平原中北部,是“華北漏斗”的重點區域,過去數十年中,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旱作農業研究所,在當地長期進行旱作農業技術研究,針對華北地區水資源匱乏,以抗旱節水為主攻目標,以肥水高效利用為核心,主要開展農作物節水高產抗旱新品種選育、旱作節水農業技術等工作。該站位于衡水市深州市護駕遲鎮的科研基地中,常年有來自中國農科院、中國農大等科研單位的科研人員和研究生,在這里進行旱作節水農業的長期定位試驗。
實驗室副主任、中國農科院環發所研究員梅旭榮介紹,試驗站的建立,主要目的是解決資源性缺水地區、華北地下水超采區,怎樣進一步節水、增糧、增收的問題。試驗站建立后,會將大量基礎性觀測研究結論,實驗室里的技術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中可應用、可推廣的技術模式,探索缺水區、地下水超采區,在節水情況下,保障糧食生產、提高農民收入的新路徑。
據介紹,試驗站將主要針對五大任務進行科研攻關和成果轉化推廣工作,第一是圍繞地下水超采區水-土-糧生態紐帶關系與適水種植問題,提出未來氣候變化下多水源利用方案,實現開采量削減20%、糧油波動率±5%目標。第二是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級聯效應與生產力提升途徑領域的攻關,探明降水生產力多要素協同提升機制。第三是環境-基因-表型互作機制探索與高水效品種鑒選。通過田間和模擬環境,分析預測水高效品種性狀優化策略。鑒選出節水性好、水分利用效率高的優異種質資源。第四是加快研發智慧灌溉施肥與數字孿生井灌區關鍵技術及裝備,基于天-空-地多維感知網絡,融合土壤墑情、氣象水文等多源數據,構建作物水肥立體診斷模型與多尺度水肥需求預測體系。保障地下水采補平衡,支撐超采區農業綠色智能化轉型。第五是創建地下水超采區高水效種植模式,以實現糧食產能每畝1500公斤以上為目標,篩選高水效小麥、玉米品種,推廣谷子、高粱等耐旱作物,建成“節水優先、生態兼容、效益協同”的高水效種植模式。
“我國旱地占全部耕地的一半左右,試驗站建立在華北平原的衡水,往北可以輻射北方糧食生產區,往南可以帶動南方降水較多地區的旱地生產,以點帶面,通過示范和推廣,帶動全國旱作區農業生產的轉型發展。”梅旭榮說。
當日還舉行了重大項目技術示范現場會,與會代表觀摩了節水品種鑒選與適水密植、高水效耕層構建、水肥協同提效等關鍵核心技術和產品。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李立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