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周懷宗)氣候變化加劇,極端天氣頻繁,糧食生產如何應對?怎樣在變化劇烈的氣候條件下保持穩產豐產,保障14億人的糧食安全?
日前,在河南商丘,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原研究中心、作物科學研究所聯合舉辦的小麥大面積單產提升現場觀摩會上,記者獲悉,當地示范生產的中麥578通過配套相關栽培技術,在2024年秋播以來冬、春兩季及初夏長時間干旱、僅在拔節期澆了一水的條件下,籽粒灌漿良好,預計畝產將超過650公斤。
生長在田間的小麥。中國農科院中原中心供圖
在商丘市睢陽區勒馬鄉,中麥578大面積生產示范田,種糧大戶王帥州介紹了該品種在當地的播期播量、播種方式、水肥管理、病蟲害綜合防控等關鍵技術的應用情況。據了解,該示范方種植面積超過了500畝,在睢陽區輻射面積3萬畝以上,田間長勢均勻。
中原研究中心小麥品質分子改良團隊首席、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張勇介紹,在當前國家小麥口糧數量緊平衡的情況下,科研團隊通過選用中麥578、鄭麥1860、鄭麥136等主栽優良品種,應用精細整地、適期晚播適量播種、種子包衣、播前播后雙鎮壓、肥水調控、病蟲草害綜合防控、全程機械化等綜合技術,在核心示范區圍繞播種、拔節、關鍵等生產管理關鍵節點,開展“田間課堂”等多種形式的交流、觀摩和培訓。同時通過應用“多級聯動”的技術推廣模式,以示范和社會化服務為基礎,輻射帶動周邊農戶的小麥生產管理水平,在應對2025年的春季低溫凍害、冬春和初夏連旱對小麥生產所造成的逆境風險危害,為提升小麥產業競爭力與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技術支撐。
據介紹,中原研究中心圍繞河南省糧食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工作,通過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融合,扎實推進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新機制。2024年在河南省8個主要地市共13個國家糧油作物小麥大面積單產提升示范縣布設了20個百畝以上核心示范區和40個展示示范基地,輻射周邊480多萬畝小麥生產,形成了“多技術集成、大面積普及”均衡增產的格局。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楊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