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厘米 編輯: 阿若
來源: 壹點靈心理
ID: yidianling0
發現生活中,有一種非常隱秘的疲憊。
不是徹底躺平,而是永遠在“好像在努力”——
每天盯著屏幕十個小時,卻記不住真正完成了什么;
做計劃、列清單、打卡學習,精致又自律,卻始終沒有真的進步;
朋友圈看起來很拼,熬夜、趕場、上進、焦慮一樣不落,但只有自己知道,內心始終是空的。
這,就是假裝努力。
它不是“懶”,也不是“裝”,而是一種持續內耗卻不敢停下的狀態。
表面上看,我們好像一直在做點什么,但其實沒有真正前進。
可為什么我們會陷入這種「假裝努力」的漩渦?又該怎么走出來?
圖源:pexels
01
假裝努力背后,
是對無效感的恐懼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叫做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的概念。
這個理論由心理學家Martin Seligman提出:
當個體多次經歷“無論怎么做都沒有用”的局面后,就會逐漸放棄嘗試,并對改變現狀失去信心。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曾努力過,卻一次次被現實打臉,我們的大腦會開始保護自己——它不允許我們再投入真心實意的努力,因為失敗太痛了。
于是就出現了“假裝努力”的狀態:
做一堆事,但永遠不碰真正重要的; 學了很多知識,卻總在逃避那個真正該面對的目標; 把時間填得很滿,好像很忙,其實是在避免真實的挑戰。
這種表面上的“拼命”,其實是內心對無力感的緩沖帶。
它讓我們不至于徹底垮掉,但也永遠到不了真正的成長。
圖源:pexels
02
你不是真的懶
只是太怕失敗
很多人在假裝努力時,常常會陷入自我厭棄的狀態。
比如:
“我明明做了這么多,怎么還是一事無成?” “我是不是天生沒用,干啥都半吊子?” “別人都能堅持,我怎么就這么差勁?”
可實際上,大多數假裝努力者,并不是不想進步,而是太想做好,反而不敢真正開始。
心理學家Carol Dweck的研究提出了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的區別:
固定型思維者傾向于認為能力是固定的,因此每次嘗試都變成一次“能力驗證”;
而成長型思維者認為能力可以通過練習提升,因此更愿意冒險、試錯。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假裝努力,是因為一旦真努力,就必須面對結果。
如果失敗了,就仿佛徹底證明了自己“真的不行”。
這是一種心理防御機制:只要我沒用盡全力,就還可以安慰自己“我本可以”。
圖源:pexels
03
為什么我們不敢,
真正停下來??????????????????
我們之所以假裝努力,有時候不是因為非要進步,而是因為我們不敢停。
很多假裝努力的人,很難真正停下來。
明明已經很累,卻一想到放松就開始自責;
哪怕只刷個劇、睡個懶覺,腦海里也有個聲音在嘲笑你:
“你這樣怎么配擁有更好的人生?”
美國心理學家Brené Brown在她的脆弱研究中提到,很多人之所以過度忙碌,是因為“忙碌感”本身讓人產生一種自我
價值感的幻覺:
我很忙 = 我有價值
我很累 = 我在進步
而一旦停下來,哪怕只是休息一會兒,我們的身份感就開始動搖——
我是不是變懶了?會不會被別人落下?我還有資格被喜歡嗎?
這種根深蒂固的成就綁架會讓我們失去休息、沉淀、選擇的自由。
哪怕前方已經模糊,我們也不敢停,因為停下,就意味著“我不值得”。
于是我們繼續假裝努力,繼續用做事填補恐懼,卻忘了,真正的價值感,不是來自外部的評價,而是內在的認同。
圖源:pexels
這世界一直鼓勵我們要強、要拼、要永遠進步,但很少有人教會我們:停下來,不等于失?。桓械矫悦#膊皇擒浫酢?/p>
這背后,其實藏著心理學上的一個重要現象:條件式自我價值(contingent self-worth)。
這意味著,我們把自己的價值感,系在“達成目標”“被別人認同”這些外在成果上。一旦不夠努力、不夠優秀,連“做自己”的資格都好像失去了。
于是,我們寧可假裝在努力,也不敢面對內心的空白。
寧可假裝很上進,也不敢承認其實只是很累。
因為我們太害怕失去他人的期待,也太渴望證明“我配得上”。
但請記得:你努力的終點,不是為了成為一個“別人看起來很成功的人”,而是為了自己活得更自在、更踏實、更喜歡自己。
你可以放下表演,慢慢來。
04
如何從假裝努力
走向真實行動?
逃避雖然短暫安全,但無法帶來改變。真正讓我們走出困境的,是一次次真實的、哪怕微小的“行動”。
下面這些方法,也許可以幫你邁出那一步:
1. 把「目標感」換成「方向感」
很多假裝努力的人,是被明確的目標壓垮的。
你設下的KPI可能是“一個月漲粉10萬”、“30天練成馬甲線”、“三個月內斬獲高薪offer”,但當目標太遠、太重,我們的大腦只會想辦法逃避。
不妨試著給自己換一種方式:
不是“我要在兩個月考到幾分”,而是“我今天復習半小時”; 不是“我要一個月寫完論文”,而是“我今天寫300字”; 不是“我要徹底變優秀”,而是“我在成為更好的路上”。
目標是結果,方向才是路。
一旦你把“結果焦慮”轉化為“過程投入”,你的努力就不再是表演,而是真實地在走。
圖源:pexels
2. 建立“低期待、高行動”的節奏感
我們常常高估了自己一時的意志力,低估了長期的小改變。
心理學家BJ Fogg提出的微習慣法強調:真正的習慣建立,從最小、最簡單的動作開始。
比如:
不要一開始就要求自己每天寫2000字,而是每天寫一句話;
不用非要每天健身一個小時,先從拉伸五分鐘開始;
學不會“番茄工作法”?那就定個五分鐘的“入門鐘”。
每一次“我做到了”,都是給大腦的正向獎勵。
這些小步前進,會逐漸替代“假裝”的行為模式,讓你回到真實行動的節奏中。
3. 找到自己的「能量源」
當你陷入假裝努力時,很可能是“精力賬戶”已經透支,卻還在硬撐。
《意志力》一書中指出:人不是缺乏動力,而是缺乏精力。
所以與其繼續死磕,不如試著問問自己:
有什么事,是我做起來會感到開心和充實的? 哪些場景里,我能感受到“自己是有價值的”? 我現在最需要的,是推進任務,還是先補充能量?
真正持續的努力,不是苦苦逼迫,而是源于內在充盈。
你可以找一個「心理避難所」——一本書、一位朋友、一段陪伴自己的運動,哪怕只是每天給自己泡一杯喜歡的茶。
當你愿意照顧自己的能量,而不是只追逐外在的結果,你才會重新找回真正的前進感。
「假裝努力」不是一種恥辱,它是一種過渡。
你之所以選擇這樣做,只是因為你還沒找到更安全、也更有效的方式面對自己的人生。
但請相信,努力不一定意味著爆發式的成功,也可以是每天多睡一小時、多走一步路、多面對一次真實的對話。
愿我們都能在“看似毫無成效”的堅持中,慢慢走出焦慮,走進真實。
不是假裝,不是拼命;
而是溫柔而堅定地,活成你想成為的樣子。
心理愛好者考證/副業推薦
可從事心理行業,可增加額外收入
可成為有執業勝任力的心理咨詢師人才
↓戳圖,添加老師咨詢↓
含1對1指導規劃 + 課程體驗
如果你正在尋找適合自己的心理服務,可以考慮壹點靈的心理服務,這里有4.5萬名專業心理咨詢師,可進行線上或線下咨詢服務,他們專業、真誠,且已經準備好,識別下方二維碼可預約咨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