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風,總愛裹挾著粽葉特有的草木清芬,翻窗而入。那縷若有若無的清香,恰似一把鐫刻著歲月紋路的鑰匙,輕輕一轉,記憶深處那扇斑駁的木門便 “吱呀” 洞開,將我拽回麥浪翻滾的七十年代。
作為出生在七十年代的人,我小時候的端午節是簡單而快樂的,因為端午節大多都是在麥收期間,但那種忙碌卻沒有消減父母對端午節的重視,娘會提前幾天就開始準備,提前浸泡好糯米、紅棗,用粽葉包裹好,在端午節當天放到鍋上蒸,我和弟弟妹妹眼巴巴地看著蒸汽從鍋蓋縫隙里冒出來,香氣漸漸彌漫開來,鉆進每一個角落,饞得口水都快流下來了。
當粽子出鍋時,娘會用涼水浸涼,然后鄭重地分給我們,每人只有一個粽子,因此就像捧著稀世珍寶一樣;剩余的粽子,娘還要送給爺爺奶奶叔叔嬸嬸以及鄰居們。
我們舍不得大口咬,總是一小口一小口地品嘗,讓糯米的軟糯、紅棗的香甜在舌尖慢慢化開,最后連粽葉都舍不得扔,要放到鼻尖上反復嗅聞,仿佛要把這份美好永遠記住。
那一天,娘還會煮一鍋咸鴨蛋、咸雞蛋,但是每個孩子也只能分得兩個,我常常吃一個放一個,藏在麥堆中,以為弟弟妹妹找不到,但是等我隔幾天去找的時候,總是已經被弟弟妹妹偷吃了。現在,提及這些,我和弟弟妹妹們還會一起笑出眼淚來……
雖然有咸鴨蛋、咸雞蛋,但比較起來粽子還是那時節日里最隆重的禮物。
如今,粽子漸漸褪去了節日專屬的光環,已經成了四季常駐的美食。超市的貨架上一年四季都有粽子賣,飯店菜譜上的大豐收里就包含有粽子,電商平臺上網紅粽子也是層出不窮……現在的粽子種類繁多,從傳統的大棗粽、鮮肉粽,到創新的芝士流心粽、藤椒牛肉粽,甚至還有巧克力粽、冰淇淋粽,各種新奇的口味挑戰著人們的味蕾,也悄然改寫了節日的打開方式。
現在到了端午節,粽子不再是稀缺的美味,孩子們可以隨意挑選自己喜歡的口味,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然而,這種唾手可得的便利,似乎也讓節日的儀式感和期待感悄然減弱。記得去年端午節,我特意買了藤椒牛肉粽,沒想到孩子們根本不稀罕,只是應付一般地咬了兩口,就跑去玩手機了。看著剩下的粽子,我不禁感慨:物質的豐富讓我們擁有了更多選擇,卻也讓傳統的節日氛圍變得淡薄了。
前幾天,我受邀到一個學校采訪的時候,看到老師們正嘗試著組織孩子們自己包粽子,教孩子們如何將糯米壓實,怎樣用線纏出緊實的棱角,講述屈原的故事……我忽然產生一種莫名的激動:原來粽子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已經成了流動的文化血脈,它既是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的家國情懷,也是游子心中的牽掛和精神坐標。
采訪結束回家的路上,我走進了一家超市,特意挑了幾枚傳統的紅棗粽。暮色中,一家人圍坐餐桌,剝開粽葉的瞬間,蒸氣裹挾著熟悉的甜香撲面而來。我知道,無論時代如何更迭,這粽香里承載的溫情與記憶,都不會被歲月沖淡。就像粽葉與棉線的纏繞,在一裹一纏間,傳統文化的根脈得以延續,生生不息,永遠流淌在我們的血脈之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