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隆裕太后牽著懵懂小皇帝的手、黯然離去的鏡頭中,《人生若如初見》落幕收官了。
這是一部積壓三年,從開播就飽受爭議的歷史大劇。盡管如此,它依舊以精良的質量、濃郁的歷史感、有深度的人物塑造,讓人一見歡喜,哪怕知道最終的結局,也忍不住一集一集追下去。
追劇的同時,我還有點憤憤不平:劇情挺客觀真實啊,不僅生動再現了那個民族危亡時代的滾滾歷史,也并沒有因為主角梁鄉的關系,就美化清朝統治者。尤其是,這部劇以開拓了歷史劇的敘事新視角,即以中層人物的命運去解析紛亂的歷史迷局。
除了娛樂的架空古偶劇之外,歷史大劇一般有兩種視角。
一種是直接以叱咤風云的歷史人物為主角展開故事的,比如《走向共和》《覺醒年代》等等;也有以小人物的經歷浮沉見證大歷史興衰進程的,比如《人間正道是滄桑》。但這部《人生若如初見》卻是另辟蹊徑,以大時代中幾個陣營中中層歷史原型為主角,通過他們的故事人生鏈接起上層,從而構筑出這部劇豐富深邃的底色。
但看完最后一集,我忽然明白了這部劇飽受爭議的原因了。
以滿清貴族梁鄉為第一主角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對三個陣營的呈現有點失衡。
《人生若如初見》中的三位男主角,分別代表三個不同的陣營。
第一個是梁鄉,他出身清朝皇室貴族,雖然他這一代已然沒落,但卻自帶血緣優勢,走入官場后迅速得到了朝廷上層的信任,逐漸位高權重。他代表的是中央當權派。
第二個是楊凱之,他是革命黨,代表的是一心想要推翻清朝、資產階級共和國的革命黨人。
第三個李仁駿是袁世凱的部下,代表的是地方實力派北洋軍閥。
這三人在各自的陣營中并非無名小卒,但也不是能決策的高層人物,他們只是各自陣營中的中上層骨干和精英。這樣的身份和地位讓他們既有機會接近上層,參與謀劃大事,卻也能廣泛接觸到其他階層,眼界比上層更加廣闊與客觀。
這三個人是日本士官學校的同學,回國后各自發展,時有交叉共事,劇情對三個人的故事人生差不多平均使用筆墨,但對他們各自陣營卻是明顯的厚此薄彼。
梁鄉這邊的慈禧太后、醇親王載灃、慶親王奕劻等滿清高層不僅悉數出場亮相,還有不少精彩戲份,人物刻畫也可圈可點。醇親王的遲疑謹慎,慶親王的老謀深算,還有醇親王的兩個弟弟,慶親王的兩個兒子,雖然都是貴族紈绔子弟,卻也都性格鮮明。
北洋軍閥這邊,只有一個疑似段祺瑞的“段統制”出場,而那么重要的袁世凱,在這段歷史中舉足輕重的袁宮保,我以為總要露一面的,沒想到,直到最后逼宮,竟也只派了一個代表,真人始終未曾出場。
更單薄的是革命黨這邊,孫文、黃興、徐錫麟、秋瑾等革命黨領袖都只有被談及被說到,從未正式出場,也與劇中人沒有故事糾葛。這邊除了一個楊凱之之外,就是一個浪子吳天白和謝菽紅,以及傾向革命的立憲派宋會長,全是虛構人物。
如此人物設置,實在難免讓人猜測,編劇對哪個陣營傾注的注意力最多?對哪方面的人物刻畫最用心用力?
我覺得,這才是《人生若如初見》備受爭議的原因吧?
歷史大劇中,本應勢均力敵的三個陣營,人物設置失衡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