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2月,紫禁城的龍旗頹然落下,而南京的總統府內,孫中山提筆簽署了一份改變中國歷史的文件——他將臨時大總統之位讓予袁世凱。
硝煙未散的中華大地,曾因共和的誕生而沸騰,卻在短短數年后陷入軍閥混戰的深淵。
許多人扼腕長嘆:若孫中山當年不讓位,中國是否就能避開亂局,讓共和憲政真正扎根?
歷史沒有如果,但當我們撥開迷霧重探1912年的十字路口,一個被忽視的真相浮出水面:共和的夭折,遠非一次讓位所能決定,其根源深埋于中國社會土壤的先天困境之中。
一、讓位:妥協還是別無選擇?
孫中山的讓位常被視為“妥協的遺憾”,但鮮少有人追問:他究竟有無其他選擇?
軍事劣勢的現實:武昌起義后,南方革命軍雖占據十余省,卻多為倉促組建的烏合之眾。孫中山曾坦言:“維持現狀,我不如袁。”北洋軍則擁有德國教官訓練的精銳六鎮,控制北方核心區。當袁世凱以“勤王”之名揮師南下時,革命軍將領黃興直言:“戰備未整,難敵北洋虎狼之師。”
列強與財政的絞索:臨時政府成立次日,英美日等國軍艦集結長江示威,海關稅收被截留。孫中山試圖借款,列強卻以“非袁不可”回絕。他悲憤道:“外交孤立,財庫如洗,革命何以為繼?”
陣營分裂的危機:立憲派張謇、舊官僚程德全等人早已倒向袁世凱,同盟會內部宋教仁等也主張“虛位待袁”。孫中山后來反思:“當日之讓,非僅畏袁,實因同志異心,各省離心。”
讓位并非政治天真,而是在槍桿、錢袋與人心盡失下的斷腕求生。
二、不讓位能否改寫歷史?假設中的致命難題
即便孫中山拒絕讓位,三大困局仍如利劍高懸:
軍事行動的“不可能任務”
北伐需跨長江天塹,而北洋軍控制津浦鐵路。孫中山嫡系僅存粵軍數千人,其余各省軍隊“名屬革命,實為督軍私兵”。1913年二次革命時,孫中山欲討袁,但陳炯明等將領拒戰,兩個月即潰敗。他痛呼:“若有兩師兵,當親率問罪!”
共和機器的先天畸形
《臨時約法》為束縛袁世凱而設“超議會制”,內閣更迭如走馬燈。袁世凱抱怨:“國會掣肘,政令難出都門!”1912—1913年間,內閣更迭五次,地方稅源斷絕,中央財政崩潰。孫中山曾設想“五權憲法”,但連基本行政權都難運轉,何談考試院、監察院?
社會根基的致命缺失
當時中國識字率不足20%,選民茫然四顧:“代議士是何物?”而國會議員淪為“賄選專業戶”,曹錕竟以5000銀元一票當總統。梁啟超哀嘆:“無公民之土壤,焉能植共和之樹?”
三、軍閥混戰:袁世凱之過,還是結構之殤?
常有人設想:若無袁世凱,軍閥混戰或可避免。但軍閥割據的種子早由歷史埋下:
晚清地方坐大的慣性:湘軍、淮軍傳統使督撫擁兵自重,袁世凱不過是利用此勢。即便孫北伐成功,也需倚賴西南唐繼堯、廣西陸榮廷等“革命同路人”,而這些人后來正是護法運動中背叛他的桂系、滇系軍閥。
中央權威的真空:清廷倒臺后,稅收體系崩壞。1912年中央財政收入僅清代的1/3,地方截留達70%。孫中山晚年沉痛總結:“中國之亂,非軍閥個人之惡,實因無強有力之中央政府。”
袁世凱稱帝非因野心膨脹,恰是中央集權失敗后的絕望反撲。
四、軍政向憲政:孫中山的未竟探索
孫中山并非未意識到問題。護法運動失敗后,他開啟深刻反思:
革命程序的再設計:1914年《中華革命黨總章》首提“軍政—訓政—憲政”三階段論,強調“不經訓政,民眾如嬰兒驟離襁褓”。
政黨改造的嘗試:要求黨員“絕對服從領袖”并按指模宣誓,試圖以集權政黨掃除軍閥。雖遭黃興反對,卻為后來黃埔建軍埋下伏筆。
槍桿子的覺醒:1924年他在蘇聯援助下創立黃埔軍校,直言:“革命十三年,所得唯教訓——有革命軍方能革命!”
從讓位到建黨建軍,實為孫中山對共和困境的艱難破局。
五、歷史的啟示:共和扎根需要什么土壤?
回望1912,孫中山讓位與否或許并非共和成敗的關鍵。更深層的啟示在于:
軍事統一是制度奠基的前提:南京臨時政府號令不出金陵,而1950年新中國完成大陸統一,方有憲法制定之基。
組織化政黨是民主的腳手架:英美憲政歷經數百年演化,而后發國家需政黨培育公民社會。孫中山晚年改組國民黨,正是向此邁步。
經濟基礎決定憲政形態:分散的小農經濟易滋生地方割據,直到抗戰時期中國仍難建立統一財稅體系。
共和憲政的失敗,非孫中山一人之責,而是古老帝國轉型必經的陣痛。
1917年,孫中山南下護法,在黃埔江畔眺望軍艦時感慨:“非袁氏之力,共和不亡;非同志之悟,共和難生。” 歷史沒有給他重選的機會,但中國民主轉型的夭折,恰似一面棱鏡——折射出槍桿子、錢袋子、腦瓜子(民眾覺悟)與筆桿子(制度設計)缺一不可的艱難共生。當我們追問“孫中山不讓位會怎樣”,答案早已寫在軍閥混戰的硝煙與訓政理論的探索中:個人選擇只能加速或延緩歷史,卻無法超越時代的社會土壤。共和之夢的扎根,終需整個民族的破土重生。
【參考資料】《天津師大學報:孫中山與軍閥政治的結構性困境》《民國檔案:從共和總統到洪憲皇帝》《孫中山政治學說研究》(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中國現代化史》(許紀霖主編)《中華民國史》(李新主編)《孫中山全集》(中華書局)《中國憲法史》(陳茹玄著)《國民政府建國大綱》(1924年廣州民國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