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十一點,表妹突然打來電話。
聲音里滿是焦慮和憤怒——
"姐,我兒子廢了!"
事情的起因很簡單。
表妹在廚房準備做晚飯時,小兒子在客廳玩耍。等她做好飯菜之后,端著飯菜出來一看,客廳地板上到處是水,還是混合著洗衣液的泡沫水!
扭頭一看旁邊的兒子,小家伙從頭到腳濕漉漉的,雙手還沾著洗衣液,黏糊糊的。
“瞧這一地兒的水,是不是你搞的?”表妹質問道。
孩子眨著眼睛,搖了搖頭說,"是爸爸弄的!"
表妹剛在廚房忙活完,出了一身汗,還得收拾這客廳,又聽到兒子說這話,頓時火氣直冒。
“你身上、手上,全是洗衣液,不是你干的還能是誰?睜著眼睛說瞎話,小小年紀就撒謊!”
表妹越說越氣,忍不住嚴厲地教育了一下孩子。
晚上表妹就憂心忡忡地對我說:“他現在才4歲,就學會了撒謊,這以后該怎么辦啊!”
小小年紀就學會撒謊,長大肯定就廢了啊!這是大人們發現孩子撒謊后的第一反應。
在很多家長眼中,孩子說謊就像打開了潘多拉魔盒——"這么小就會騙人,長大還得了?"
我們總是將誠實奉為美德,而把說謊看作不可饒恕的道德污點。一旦發現孩子撒謊,父母們往往如臨大敵,仿佛孩子的人生就此蒙上陰影。
據統計,在2歲的時候,大概25%被觀察的兒童會進行至少一次撒謊 。
隨著年齡的增加,說謊的頻率會越來越高。到了四歲,大概94%被觀察的孩子會至少一次說謊。
面對孩子撒謊,父母究竟該怎么辦呢?
01
小孩子為什么“撒謊”?
一位媽媽為了測試3歲的女兒的忍耐力,故意把一包薯片放在茶幾上,對3歲的女兒甜甜說:"這包薯片要等爸爸回來一起吃哦!"
說完就假裝去陽臺收衣服,偷偷觀察女兒的反應。
甜甜這個小饞貓哪經得住薯片的誘惑啊!
剛開始還能乖乖坐著,小眼睛卻一直盯著薯片包裝袋。
沒過多久,就看見她躡手躡腳地靠近茶幾,小心翼翼地撕開包裝袋...
媽媽回來后,發現薯片被吃了,看著女兒嘴角還帶著薯片碎屑便問:“薯片怎么不見了?”
甜甜回答道:“它飛走啦!”
其實啊,小朋友說這些"可愛的謊言"再正常不過了:
"我昨天和佩奇一起玩滑梯啦!"
"奶奶家養了一只會說話的小貓咪~"
"我爸爸能變身迪迦奧特曼!"
2~3歲的孩子,還無法區分什么是真實發生的,什么是自己想象的,你可能會經常發現孩子滿嘴“跑火車”的情況發生。
3~4歲的孩子,已經意識到別人的想法可能和自己的不同,但他們的認知發展還是有局限,尤其情緒早于邏輯思維的發展,他們有時候會在情緒的驅使下做出反應。
所以,這些低齡兒童說謊與道德無關,這個時期的孩子,撒謊是一種本能的、自發的行為。
3歲以后的孩子,說謊行為會激增,但這也不是一種壞事,反而是兒童心智發展中一項重要的能力。
一個孩子要想撒謊,大腦必須快速地思考如何給出錯誤的信息,這對孩子而言,是一個“深思熟慮”的過程。
心理學家伊恩·萊斯利在《說謊心理學》中提到,“說謊并不是一件易事。”
可以說出一個稱得上好的謊言的孩子,必須能夠認識到真相,構思另一個虛假且連貫的故事。
加拿大多倫多兒童心理發展研究中心的李康教授,經過多年研究發現:說謊越早、越會說謊的孩子,情商越高、自我控制能力也越強。
所以,孩子撒謊,并不一定是一件壞事。
但是,家長要根據孩子的撒謊行為,找出背后的原因,才能對癥下藥,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
02
撒謊的背后:孩子的真實想法
以前上初中的時候,同學家豪的父親非常看重他的學習,不僅每晚陪著寫作業,周末還會讓他去上補習班。
每次考試的時候,家豪都會很緊張,有時候緊張到肚子疼。
只要跌落到班級前五,就免不了要挨罵。
直到有一天,家豪找到了一勞永逸的做法。
他開始打小抄作弊,用各種手段瞞過老師,把自己的成績穩定在班級前三。
父母很高興,他也不用再挨罵。
后來,東窗事發,考試時作弊被老師抓到,但他就是不承認自己考試作弊,即使證據確鑿,即使父母再三逼問,他還是咬死沒有作弊。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吉諾特在分析兒童說謊時說:“說謊是兒童害怕說實話而尋求的避難所。”
出于自我保護的本能,為了逃避來自大人的責罰,他會想出各種各樣的理由來掩蓋自己的錯誤或者推卸自己的責任,因此而撒謊。
很多時候,孩子撒的不是謊,而是自己的恐懼和不安,是自己的愿望和訴求。
只是由于年齡的緣故,他們還沒有足夠的判斷力和辨別能力去評判一件事情的好壞,更不知道自己撒謊會帶來什么后果。
身為父母,不應只看見孩子說謊的事實,更應該聽到孩子謊言背后想要表達的聲音。
03
父母如何做,孩子才能更誠實?
1)換個角度,辯證看待問題
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撒謊是一個到了年紀就會出現的問題,是隨著大腦逐漸發育、認知能力逐漸完善,必然會產生的現象。
家長需要做的,是透過孩子撒謊的行為去看動機,鼓勵讓孩子說真話。
比如,孩子由于不想吃飯便謊稱肚子疼,家長可以這樣引導:寶寶是不是不想吃飯呀?但是又怕爸爸非要讓你吃飯呢?你下次不想吃可以不用騙爸爸,可以直接告訴爸爸,這樣爸爸會難過的。
2)獎勵誠實比懲罰撒謊更有效
靈活利用獎勵和懲罰,利用心理機制,弱化撒謊行為,強化說真話的行為。
家長可以給孩子說真話的行為提供一些好處,孩子慢慢就會發現,坦白從寬,不撒謊反而比撒謊更能解決問題,自然更愿意說真話。
比如孩子因為貪玩不小心把碗給打碎了,但是他又沒有承認碗是他打碎的,這個時候耐心鼓勵他說真話,如果孩子承認了,我們要去表揚孩子,或者獎勵給孩子一些零食。
3)摸清孩子撒謊背后的真相
比起批評,我們首先要關注的是孩子撒謊背后的原因。
有的時候孩子撒謊是為了不讓父母失望,而有時候孩子撒謊是怕父母懲罰,有時是渴望被父母關注,或者有時是為了守護住某些秘密。
剝開孩子撒謊的表象,會發現隱藏在背后的心理原因。
之前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小英回家和媽媽說班級要交10塊錢的班費,隨后媽媽便給了小英交班費的錢。后來小英的媽媽和同班小美的媽媽聊起此事,小美的媽媽表示自己壓根沒有聽說要交班費的事情。
小英撒謊,真相是和小英特別好的朋友過生日,小英沒有錢去買禮物,所以撒謊說要以交班費的的緣由向媽媽騙錢。
作為小英的父母,我們要反思:
僅僅10塊錢,為什么孩子不敢和家長要呢?
在家里孩子有沒有正常接觸到錢的途徑,可以自由的去支配呢?
我們有沒有給孩子機會去表達自己的需求呢?
只有帶著這種反省,找到撒謊的根本原因,我們才能真正幫助到孩子。
4)給孩子思考和坦白的余地
孩子撒謊之后,并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淡定從容,他們也會變得內疚、后悔。
父母不要立馬去拆穿孩子的謊言,要讓孩子去體驗內疚的感覺,主動去承認自己的錯誤。
溫柔的提醒容易被孩子接受,孩子還會心存感激,因為父母維護了自己的自尊,這會讓孩子后悔說謊,只要稍加思考,他們就會知道如何處理這件事情。
說謊的孩子,需要一個主動坦白的機會,給他一個臺階,讓孩子感受到理解和包容,久而久之,謊言便會消失。
5)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不撒謊的榜樣
英國著名教育學家洛克曾說:“說謊在形形色色的人群中很盛行,要使兒童看不到、不聽到別人說謊非常困難,孩子經常看到、聽到別人說謊,又怎么會不學?”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高手,大人間不經意間的言行都會成為他們模仿對象,且不分好壞。
所以,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要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而且父母一定要遵守對孩子的承諾,不要輕易答應孩子的請求,一旦許下承諾后,就要盡力做到。
說謊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用錯誤的處理方式,影響了孩子。
因為被愛,孩子不需要謊言來吸引關注、逃避懲罰。
因為被看見,孩子不需要用謊言來偽裝自己,隱瞞責任。
愿每一個孩子,都可以自由自在、隨心隨性地生活。
如果您在家庭教育上需要專業幫助,
請私信“學習”或評論區留言~
點擊下方圖片,了解智慧育兒課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