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統制茶工藝
遇上現代消費場景
當千年茶文化
碰撞當代生活美學
“茶+”的無限可能
正在被重新定義
在武義
一場關于茶葉的
“味覺革命”
正在悄然興起
武義茶企通過跨界融合
讓茶葉以全新形態
“飛入尋常百姓家”
綠葉子“卷”出全茶宴
酒香濃郁,茶香四溢,來到小龍蝦的季節,武義更香茶樓推出的每年夏日限定——白茶熟醉龍蝦又成了顧客餐桌上的主打菜。“龍蝦炸過后,同時在花雕酒和白茶湯里浸泡,用的白茶是我們自己公司做的。”更香茶樓總經理羅芬美介紹,這道菜已經推了八年,一直是新老顧客的心頭愛。
作為武義的老牌茶企,浙江更香有機茶業開發有限公司在生產銷售紅茶、綠茶、白茶、茉莉花茶等茶葉的同時,早在2012年就開始步入了新茶食賽道。從茶火鍋到全茶宴,從茶瓜子到抹茶鮮奶,十幾年的探索下,更香在新茶食領域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版圖”:更香茶香牛排、有機抹茶芋餃、綠茶煎蛋、白茶鵪鶉蛋、茶香香菇、有機抹茶麻糍……豐富的茶膳菜品不斷滿足消費者對健康、美味與多樣化的需求。
“以前從來沒吃過這種類型的菜,覺得很新奇,味道真的不錯,而且感覺很健康。”來自北京的徐女士帶著一家人來武義旅游,品嘗到茶膳菜品后,仿佛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我還特意請教了大廚,打算回去后自己也學著做一下。”
“我們一直在對菜品進行改良嘗試,現在每個月都會推出新品。”羅芬美介紹,菜品除了使用自己的茶葉宣傳茶文化以外,還跨界與武義本地的香菇、蓮子、藥材等特產相結合,打造更具武義特色的美食,增強消費吸引力,“像武義的黃精、石斛等藥材都可以用來做藥膳,對茶飲食文化與中醫養生文化進行融合。”
紅茶香中的畬鄉風情
相較于在新茶食領域摸爬滾打多年的更香,浙星紅茶作為后起之秀,開辟了更加小眾的賽道。坐落在武義縣柳城畬族鎮車門村的浙江武義浙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自2014年成立以來,一直深耕紅茶產業。跟隨著新茶飲的發展趨勢,公司總經理藍有明瞄準了奶茶市場:“我們自己不做奶茶,而是作為奶茶產品研發中心的供應商,從源頭介入新茶飲市場。”憑借著專業的茶葉拼配工藝,公司于去年成為了安徽某奶茶產品研發中心的供應商,浙星紅茶作為原料被應用在各大品牌的奶茶飲品中。
結合當地特色的畬族文化,藍有明在2021年做起了畬族餐飲。畬族服飾、長桌宴、敬酒禮……在充滿儀式感的氛圍中,游客可以在體驗畬族文化的同時,品嘗到美味的紅茶菜品。“農村的山山水水見過不少,但今天這種沉浸式的體驗真的前所未有。”一群來自南京的游客在這里喝紅茶,吃茶瓜子,品畬族美食,體驗畬族婚禮,收獲了難忘的畬鄉之旅。
而在一眾新茶食中,茶瓜子以其獨特的香味和便于攜帶的優勢,成為了游客最愛。藍有明借勢開始了這款茶瓜子的量產,目前已經與上海和河南兩地的“小罐茶”品牌達成了合作,成為茶瓜子的供應商。“現在還在跟北京和山東的‘小罐茶’談合作,山東是嗑瓜子大省,這款茶瓜子的市場還是很大的。”藍有明笑著說。
“黑茶+”顛覆傳統茶飲體驗
走進武義駱駝九龍茶空間,青瓦白墻的徽派庭院里飄出的不是傳統茶館的肅穆茶香,而是黑茶慕斯的醇厚與杏子果醬的清新。甜品勺挖下去,杏子的酸甜瞬間撞上黑茶的濃郁,微妙的口感讓人忍不住挑眉:“茶還能這樣吃?”
“年輕人早就不滿足于捧杯熱茶發呆了。”負責人祝斌凱笑著揭秘。今年4月以來,茶空間聯合甜品師潘師傅用黑茶粉、抹茶粉等調試出烏龍提拉米蘇、黑茶巴斯克、黑茶慕斯等創新茶點,未來還將融入武義茶山、熟溪橋等本地元素,計劃在暑期前上線“茶甜點套餐”。這些甜品不僅保留了茶的獨特風味,還通過降低糖度突出了“輕體健康”概念,迎合了年輕消費者對低糖、低卡路里食品的追求。“上海有家奶茶店用我們的黑茶作茶底,銷售榜沖到了單品前三。”祝斌凱的語氣里透著自信。
黑茶的跨界之旅不止于甜品。駱駝九龍根據不同季節推出新式茶膳:五彩涼拌黑茶面、金花茯茶堂蒸蝦、墨御東坡肉……每一道都暗藏巧思。“黑茶是后發酵茶,富含茶多糖和茶多酚,助消化還能調節代謝。”茶餐廳負責人何俏巧解釋道,“我們的黑茶面減脂餐在上海、杭州、寧波健身圈都小有名氣了。”
在這個百余平的茶空間里,傳統與創新正在上演奇妙的化學反應。青瓦白墻的徽派建筑中,新疆藝術藏品與絲路器物靜靜陳列;茶禮雅集區可以體驗傳統茶道,轉身就能在庭院里享用茶味甜品。這種混搭不僅吸引了年輕打卡族,更讓許多養生愛好者成了回頭客。
面對瞬息萬變的消費市場,祝斌凱深諳“網紅易逝”的道理,如何持續吸引消費者?他的答案是“快速迭代+IP化”。茶空間計劃每季度推出新品,并通過非遺聯名、限定款等方式保持熱度,讓茶文化真正融入現代生活。
這些年,武義縣茶業協會執行會長鄧萍見證了更多“茶+跨界”案例:華仕達的抹茶茶點、方氏茶企的茶餐茶飲、大角雙巖的綠茶精釀……這些項目看似“小而散”,卻共同指向一個趨勢——武義茶企正通過“精深加工”提升茶葉附加值。
目前,武義當地茶粉已進入康師傅、星巴克供應鏈,價格比原料茶翻了幾番,茶香蠟燭、茶基生物材料等創新項目也在萌芽。面對消費升級與產業轉型的雙重浪潮,鄧萍認為,跨界不是簡單疊加,而要找到真正的需求交集,同時需建立技術壁壘,如申請茶粉加工專利或打造區域公共品牌,以保持競爭優勢。
從“喝茶”到“吃茶”
武義茶企的跨界實驗
既是對傳統的解構
也是對未來的重構
然而,如何平衡創新與茶文化本真?如何避免陷入“為跨界而跨界”的內卷?或許答案在于回歸用戶需求——無論是健康屬性、社交場景還是情感共鳴,唯有找到茶葉與時代的連接點,這場變革才能真正讓“綠葉”常新,真正“泡”出一杯持久回甘的新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