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海霞 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主要成員,中誠信國際研究院院長
盧菱歌 中誠信國際研究院研究員
侯天成 中誠信國際研究院研究員
譚 暢 中誠信國際研究院研究員
本文轉載自5月7日中誠信研究微信公眾號。
本文字數:3164字
閱讀時間:8分鐘
4月30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以下簡稱《民營經濟促進法》)。《民營經濟促進法》包括總則、公平競爭、投資融資促進、科技創新、規范經營、服務保障、權益保護、法律責任、附則共九個章節,自2025年5月20日起施行。《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于2024年10月首次發布,經人大會議三次審議后正式落地,這也是我國第一部專門關于民營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法律,首次明確民營經濟的法律地位,標志著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重大方針政策和重要舉措正式上升為法律規范,有利于加強民營經濟發展的法治保障,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民營經濟促進法》重點提到要“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債券市場是直接融資的重要渠道,在支持民營企業融資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民營經濟促進法》的出臺有望進一步優化民營企業在資本市場的投融資環境,對債券市場也將帶來多方面影響,我們認為具體將體現在以下四方面。
一、優化民企投融資機制,助力解決民企賬款拖欠難題
《民營經濟促進法》針對民營經濟發展中面臨投資融資問題,細化、完善了相關制度措施,明確提出要“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支持符合條件的民營經濟組織通過發行股票、債券等方式平等獲得直接融資”,凸顯出對提升民營企業在直接融資領域參與度的重視,旨在緩解民企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增強市場活力。從債券市場表現看,當前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較為明顯。特別是自2017年金融市場監管趨嚴、結構性去杠桿政策實施以來,民營企業承受著不同程度的資金壓力,資金過度依賴外部融資、公司治理及管理能力相對較弱的民營企業,融資難度逐步上升。
根據Wind數據,2025年1-4月,民營企業發行債券規模約1022億元,在信用債發行總規模中占比僅2.1%,比例與去年基本持平,但較2016年大幅下降11.4個百分點。目前看,對于民企債市融資的支持措施持續發力,3月13日,交易商協會發布《銀行間債券市場進一步支持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提出14 條支持舉措從產品創新、融資機制、流動性支持、增信工具等多方面為民企融資提供便利措施;3月21日,中國結算出臺三項支持措施,以降低民企債券融資成本、活躍民企債券交易。未來在民營企業融資工具創新及市場準入方面政策或持續優化,有利于為民營企業進一步打開債券融資通道,改善民企融資結構;同時也有助于優化信用債市場多層次供給結構,促進高收益債市場發展。
此外,《民營經濟促進法》還強調“對拖欠中小民營經濟組織賬款案件依法及時立案、審理、執行”。由于民營企業長期處于產業鏈中弱勢地位,資金占用現象更為嚴重、資金回收更為困難,催生“三角債”等連鎖債務關系,應收賬款長期拖欠是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據2024年財報數據統計,上市民企應收類款項占總資產比重為11%,高于全部上市公司約2個百分點。應收賬款的長期拖欠直接影響民營企業的現金流,限制其再投資和擴大再生產的能力,此次《民營經濟促進法》通過強調依法及時處理拖欠賬款案件,或有助于加快民營企業資金回籠,緩解企業的資金壓力,保障其正常運營和發展。
二、以科技創新與國際合作激發民營經濟活力,內外兼顧加強融資服務
民營經濟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民營經濟促進法》從多維度發力提高民營經濟的活力,其中對內重點支持民營經濟科技創新與轉型升級,對外也積極促進民營經濟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并完善相關保障,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一方面,《民營經濟促進法》將“科技創新”作為單獨章節,提出“國家鼓勵、支持民營經濟組織在推動科技創新、培育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積極發揮作用”,肯定民營經濟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巨大潛力和重要作用,圍繞這一目標也提出系統性的支持,涉及支持民營經濟參與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開放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等,鼓勵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從債券市場支持科技創新的情況來看,近年來債券市場推出多種科技型企業債券融資的創新金融工具,拓展了科技型企業直接融資渠道,科創類債券自落地以來實現快速發展,已成長為發行熱度最高、規模最大的創新品種,目前存量規模約1.85萬億元。但也需注意,目前科創類債券發行人多為央國企,在4月政治局會議再次強調“創新推出債券市場‘科技板’”及《民營經濟促進法》出臺背景下,未來民營企業發行科創類債券預計將獲得更多政策支持,仍有較大擴容潛力。另一方面,《民營經濟促進法》也強調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支持、引導民營經濟拓寬國際交流合作,并部署加強法律、金融、物流等海外綜合服務和利益保障機制,力圖在融資端、法律端、產業鏈端等為民營企業“出海”提供更全面的支撐,維護助力構建經濟開放新格局。
三、完善民企融資風險市場化分擔機制,擔保增信助力債券市場穩健發展
在當前市場投資者對民營企業投資信心仍待提振的背景下,《民營經濟促進法》中提出“推動構建完善民營經濟組織融資風險的市場化分擔機制,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與融資擔保機構有序擴大業務合作,共同服務民營經濟組織”,旨在通過市場化機制分散民營企業融資風險,推動更多金融資源流向民營企業,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更好金融支持。目前多數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存在資產輕、抵押物不足、信用風險較高等問題,難以滿足傳統金融機構低風險偏好的投資需求,存在銀行貸款和債券發行過程中融資受限問題。近年來,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機制不斷完善,2018年,國務院批準設立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著力破解民企融資難題;2023年8月發改委等八部門聯合提出,將“央地合作”模式擴大至全部符合發行條件的各類民營企業;2024年7月,財政部等四部門聯合發布了《支持科技創新專項擔保計劃》,支持科技創新型中小企業融資一系列支持政策為民營企業拓寬融資渠道、提升信用水平提供了有力保障。然而從當前信用環境看,民營企業的信用風險依然較為突出。2025年1-4月,市場新增的4家違約主體中有3家為民營企業,主要原因包括自身造血能力不佳、外部融資困難等。此外,1-4月展期債券發行人也集中于民營企業,展期規模約100億元,占全部展期規模近超過八成,未來兌付風險仍需關注。后續在政策推動下,擔保機構或更多地為民企債提供增信支持,加大債券市場直融增信實踐與擔保產品創新探索,發揮第三方擔保機構的市場化力量。民企融資擔保機制的完善有利于降低民營企業信用風險,同時也有助于減少民營企業信用風險的外溢效應,推動市場定價趨于理性,維護債券市場健康穩定運行。
四、支持增加信用評級有效供給,加大對民營經濟融資服務力度
《民營經濟促進法》在“投融資促進章節”第二十六條提及征信機構及評級機構,聚焦信用體系,要求建立健全信用信息歸集共享機制,助力破解民營經濟組織融資難題。受信息不對稱影響,投資者對創新型融資工具及部分民企發行人進行理性分析和選擇的難度或較大,需要信用評級充分發揮風險揭示職能,綜合考量業務風險、財務風險、社會與環境因素、公司治理、管理制度、負面輿情等要素,綜合評估企業的信用實力、衡量信用風險,促進民營企業合理融資的增長。信用評級方面,《民營經濟促進法》提及“支持信用評級機構優化民營經濟組織評級方法,增加信用評級有效供給”,并較草案新增“為民營經濟組織獲得融資提供便利”這一內容,提高條款的針對性和指導性。綜合來看,《民營經濟促進法》在法律法規層面肯定了信用評級的重要作用,明確信用評級機構在支持民營企業融資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仍需持續發揮融資支持作用。同時這也督促信用評級機構優化評級理念,根據民營企業的特點進一步完善評級方法、提升服務質量,通過更有效的信用評級供給助力信用風險的合理定價,幫助市場多方位評估民企信用風險,搭建民營企業融資的信用橋梁,更好發揮“看門人”作用,為民營企業融資改善貢獻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