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以前,印度相信自己是無敵的】
印度對我們邊境地區的覬覦,很早就開始了,而且小動作一直不斷!
我們對中印邊界爭端的態度,從1949年就很明確地告訴過印度:不用搞小動作,我們一貫主張用和平方式解決,所有問題或者爭端都可以談。
【1962年一個月的時間,給印度的現實是這樣的】
(一)真誠相待,好話說盡
到了1953年12月31日,我們的領導人在會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處。
4個月后,印度表示接受了我們的提議,所以在1954年4月29日中印兩國發表聯合談判公報,一致同意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兩國關系的準則——從這時起到1959年9月,中印雙方為和平解決邊界問題曾交換過照會達40次之多。
我們的誠意怎么樣?足夠多也足夠誠懇了,自始至終都本著“待人以誠”的傳統,甚至還把當時我們的發展戰略“重點在東而不在西”的底牌也坦誠地告訴了印度。
結果卻令我們大失所望——甚至包括時任印度總理尼赫魯在內的一批印度高層,也認為我們“外強中干、軟弱無力”。
【1962年時的尼赫魯】
(二)高估自己,盲信挑唆
印度之所以敢于踐踏我們的誠意、執著于用武力挑釁,除了自身誤判了我們、高估了自己,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背后有蘇聯的慫恿和支持。
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赫魯曉夫上臺,從此便與我們不斷產生不愉快甚至故意制造摩擦。到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蘇聯一邊繼續利用華約組織與北約對抗,在歐洲制造緊張與混亂;另一邊還試圖擴大自身在亞洲的影響力,將我們作為假想敵,制造全方位的戰略包圍圈來對待我們。
那時的蘇聯,不僅在國際場合指責我們,而且還在背后不斷挑唆與慫恿印度,支持印度“好好教訓一下”我們。正是在印度自身誤判、旁邊有人拱火的背景下,從1961年起,特別是進入1962年4月,印度逐漸加快了蠶食我們領土的步伐。
【從1962年初夏開始,印度不斷向邊境地區增兵】
(三)低估對手,驕傲自大
當時的印度是這樣看待我們的:
一方面我們正在東南沿海集結數十萬大軍進行緊急備戰,而且國內的經濟困難(三年經濟困難是指1959-1961年)尚未完全度過,距離復蘇更是需要很多時間。
另一方面中蘇關系又開始高度緊張起來,其實這何嘗不是蘇聯故意在配合印度,所以印度認為我們根本無力也不敢在中印邊境打一場戰爭。
于是印度下定了決心,不斷集結重兵,在邊境東段部署了1.6萬余人的現役部隊;在邊境西段部署1個旅部6個步兵營、1個機槍營及若干配屬分隊,共5600余人的現役部隊——印度還把自己認為是精銳兼神話的廓爾喀部隊、第六旅等派了出來,并且放言“這些精銳部隊只需要10分鐘就能讓對方撤退100公里”。
到了1962年9月,印度在西段的我們境內竟然設立了43個侵略據點,更有甚者,到了9月20日,印度在東段故意越過“麥克馬洪線”,向克節朗地區我們的邊防部隊發起攻擊。
【印度派出了自己的神話部隊:廓爾喀傭兵】
(四)是可忍,孰不可忍
即使在這個時候,我們還希望勸解印度,不要誤判我們保衛領土完整的決心和能力,所以在1962年9月22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是可忍,孰不可忍》社論,警告尼赫魯政府,立即從邊境撤軍。
印度的反應令人既失望又憤怒:1962年10月12日,時任印度總理尼赫魯竟然下令,要求印度軍隊必須把我們的邊防部隊徹底清除掉。
1962年10月17日開始,印度向中印邊境東段和西段的我們邊防部隊的前沿陣地同時發起猛烈炮擊。10月18日我們決定進行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并簽發了殲滅入侵印軍的作戰命令,其中:
西藏軍區部隊首先粉碎印軍對“麥克馬洪線”以北的克節朗地區的進攻,并準備連續作戰,殲滅可能來援之印軍。
新疆邊防部隊,首先粉碎印軍的進攻,然后殲滅侵入加勒萬河谷和紅山頭之印軍,并視情況擴大戰果。
最后,以時任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組成東段指揮部、以時任新疆南疆軍區司令員何家產組成西段指揮部——而這這個時候,剛剛嘗到一些甜頭的印度更加驕橫起來,1962年10月20日,印軍以10多個旅的兵力,在中印邊境東、西兩段同時發起大規模進攻。
【1962年10月,印度繼續增援和加大補給】
(五)忍無可忍,無須再忍
我們被迫于10月20日至11月21日進行了自衛反擊作戰,按照部署大致分為兩個階段。
從10月20日開始,我們的邊防部隊展開對印軍的反擊,清除了在東段克節朗、達旺地區和西段加勒萬河谷、紅山頭地區的入侵印軍,一切進展順利,印度被打懵了。
到了10月24日,我們再次提出可以隨時停止沖突、重新開始談判、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三項建議,并且,為了表示誠意,我們在10月28日主動停止對印軍的反擊。
【我們勝利完成第一階段任務】
剛被打懵的印度居然有了幻覺:他們認為我們的戰力受到嚴重損失,所以才主動提出談判。于是印度竟然公開拒絕了我們的和平建議,并調動后援部隊要主動擴大中印邊境的武裝沖突。
從11月中旬開始,轉入第二階段。
此時印軍繼續調集重兵增援后再次在中印邊境東段、西段發起猛烈進攻,我們的邊防部隊被迫進行了第二階段自衛反擊作戰。在東段,清除了西山口、邦迪拉、瓦弄方向及里米金、梅楚卡、都登等地的入侵印軍和據點;在西段,清除了班公洛地區的入侵印軍和據點。
【這群俘虜中就有不少是印度的廓爾喀傭兵】
(六)不服不行,打服為止
兩個階段的反擊作戰,用時僅僅1個月,就全殲印軍3個旅、基本殲滅印軍3個旅,另殲滅印軍4個旅各一部,俘虜印軍第7旅旅長達爾維準將以下3968人,擊斃印軍第62旅旅長霍希爾·辛格準將以下4885人,以上共計8853人。
另外,我們一共繳獲了印度飛機5架、各種火炮380門、坦克9輛、汽車437輛、各種槍6547支(挺)、電臺報話機520部,以及其他武器彈藥和軍用物資一部。
而在整個反擊作戰中,我們的邊防部隊共傷亡2419人,其中陣亡722人(軍官82名、士兵640名),負傷1697人(軍官173名、士兵1524名),無一被印軍俘虜——敵我傷亡比例為3.7:1,打出了我們的決心、打擊了印度的野心、打破了蘇聯的禍心!
結語
大家是否還記得我們的一個三人戰斗小組:四班副班長龐國興、六班戰士王世軍和新戰士冉福林。
由于部隊行進速度極快,這是一個臨時組建的戰斗小組,但卻孤膽深入敵后15里:風卷殘云般地打了五仗、攻占兩個炮兵陣地,擊斃七名敵人,繳獲多門火炮和其他裝備。
【我們的三位勇士和英雄】
戰后蘭州軍區簽發命令,給予龐國興一等功。到了1963年8月26日,國防部授予龐國興“戰斗英雄”稱號。
這只是我們的一個三人戰斗小組,那么我們的一個師、一個軍呢?按照印軍準將達爾維(被俘前是印軍第7旅旅長)在戰后的回憶錄,根本不需要這么多,因為:600名中國士兵就無法阻擋了!
【被俘虜的印軍在開心地下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