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龍景社區的許阿姨(化名)半年前發現自己膝關節后方長了一個“包”,一開始這個“包”比較小,時有時無,她也沒有太多關注,跟朋友們報團出去玩了一圈回來,發現原來的小“包”越來越大了,有時候下蹲還會有酸脹、麻木的感覺,她寢食難安,胡思亂想自己得了啥腫瘤了,特來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蘇州醫院骨科門診就診,經磁共振檢查,確診為“腘窩囊腫”。
腘窩囊腫是膝關節后方常見的良性囊性病變,因滑液異常積聚導致滑囊膨大,常與關節腔相通。據統計,約70%-80%的患者合并膝關節原發病變,如骨性關節炎、半月板損傷或滑膜炎癥等。這些病變通過破壞關節內壓力平衡、刺激滑液分泌或引發炎癥滲出,間接推動囊腫形成。該院骨科主任何雙建表示,腘窩囊腫雖為良性,但若出現以下情況需警惕:囊腫直徑超過3厘米、持續疼痛、壓迫神經血管導致下肢麻木或腫脹,或保守治療3個月無效者,建議及時手術干預。
針對許阿姨的病情,醫療團隊采用關節鏡切除術——通過2-3個僅5毫米的微小切口,利用高清攝像頭精準定位病灶,配合微型器械徹底清除囊腫。手術全程創傷小、出血少,高清視野有效避免誤傷血管神經,術后疤痕隱蔽于皮膚皺褶中,幾乎不影響膝關節功能。術后次日,許阿姨驚喜地發現膝關節酸脹感消失,能下地行走。“原本以為要躺很久,沒想到恢復這么快!”她高興地表示,微創技術徹底打消了對手術的恐懼。
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膝關節疾病發病率逐年上升。何雙建提醒,中老年人群若發現膝關節后方腫塊,切勿盲目恐慌或拖延治療,應及時就醫排查病因。關節鏡微創技術作為一項常規成熟的治療手段,已在臨床廣泛應用多年,南大蘇州醫院骨科已成功開展上千例相關手術,積累了豐富的診療經驗。該技術憑借創傷小、恢復快、復發率低等優勢,已成為腘窩囊腫的首選治療方案,幫助患者快速回歸正常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