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治這臺大戲,最近又有了新劇情,焦點落在了歐洲身上。美國這幾年對付中國,喜歡玩一個套路:把兩國之間正常的競爭摩擦,使勁往大了說,包裝成什么“東西方文明大對決”,或者“民主和威權你死我活”。
為啥這么干?說白了,就是想顯得自己特別“偉光正”。美國心里想的是:光我一個人嚷嚷要壓住中國,多累啊?得把整個西方都拉下水!把這事說成是大家一起保衛“西方文明”和“民主價值觀”,這樣壓力不就分攤了嘛?還能更容易把兄弟們聚攏起來,搞個“反華俱樂部”,勝算看著就大多了。
中國這邊,門兒清。對這種“扣大帽子”、搞“拉幫結派”的做法,應對起來有章有法。第一招,堅決不接招:咱倆的事就是咱倆的事,別扯什么“文明沖突”,也別動不動就“民主”“威權”的標簽亂貼。
第二招,也是關鍵的一招,就是使勁拉住歐洲。你看,空客的大單一個接一個,中歐投資協定也是費心費力在談。圖啥?核心就一點:讓歐洲的“腰桿子”硬起來,說話做事能多想想自己家的利益,別老被大洋對岸牽著鼻子走。這就像給歐洲“松綁”,希望它能更獨立自主的看問題。
從整個世界的棋局看,中國的算盤是讓局面更復雜點。原來可能是中美俄三家“斗地主”,現在想變成加上歐洲,湊一桌“四國大戰”。只要能讓歐洲從美國那條船上稍微挪挪屁股,哪怕只是搬個小板凳坐邊上保持“中立”,不跟著美國一塊使勁圍堵中國,那美國想給中國“添堵”的難度,可就直接飆升好幾個等級了。
想法挺好,但做起來是真費勁!拜登一上臺,就趕緊喊“美國回來了”,把被特朗普搞得有點涼的美歐關系又捂熱乎了。更絕的是2022年,俄烏那邊一打起來,整個歐洲的安全感“唰”的掉了一大截,心里一慌,自然又往美國懷里靠了靠,抱緊北約這條“大腿”。
所以啊,光中國這邊使勁給歐洲遞“橄欖枝”,用處有限。關鍵得看歐洲自己有沒有那個心思和膽量,跟美國稍微“保持點距離”。
最近,法國總統馬克龍在第22屆亞洲安全峰會上,就放了個挺有意思的“氣球”。他說,現在中美分歧這么大,歐亞國家(主要指的是歐洲和亞洲伙伴)得聯手搞個“新聯盟”。
這聯盟想干嘛呢?馬克龍講得很明白:歐亞大陸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命運綁在一塊兒。這個新聯盟最重要的一條原則就是——不!選!邊!站!不摻和中美之間的“掰手腕”,咱們自己玩,一起商量著重新定一套大家都認的“游戲規則”。
馬克龍這主意,明眼人都看得出,核心是想提升法國在全球說話的分量,當個“規則制定者”。但仔細琢磨,它的大方向和中國想要的“多極世界”還真有點不謀而合。
第一,它擺明了就是要讓歐洲(包括參與的亞洲國家)更有“主見”,別事事看美國臉色,這本身就削弱了美國想“一家獨大”的心思。第二,它高舉“中立”大旗,提倡跟中美兩邊都搞好關系,別當“炮灰”——這簡直說到中國心坎里了!中國從來不強求誰必須站自己這邊,只盼著大家能“一碗水端平”,保持客觀就行。
從這個角度看,法國帶著歐洲追求“獨立自主”,真要成了,那美國想拉攏歐洲一起對付中國的“一條胳膊”,可就等于被“卸了力”。這也印證了中國常說的:中國發展起來,對歐洲是機會,不是威脅。
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話放在這兒太貼切了。馬克龍想搞“歐亞聯盟”或者歐洲自己“當家作主”,最大的“絆腳石”不在外頭,就在歐盟自己家里——它內部吵得可兇了!歐盟不是鐵板一塊,成員國想法差得遠著呢。
法國,還有默克爾時代的德國,算是歐盟里的“獨立派”旗手。他們總說“歐洲是歐洲人的歐洲”,心心念念想搞個“歐洲聯軍”,自己管自己的安全,這樣腰桿才能真正硬起來,說話才有底氣,不用啥事都靠美國。
但是!東歐那邊,像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這些國家,想法就完全不一樣。他們對旁邊那個“北極熊”(俄羅斯)有著根深蒂固的恐懼感。在他們看來,只有美國罩著、北約保護著,晚上才能睡得著覺。任何讓歐洲“獨立”、可能疏遠美國、削弱北約的想法,在他們那兒都是“踩紅線”,堅決反對!
這“西歐想單干,東歐抱美腿”的深刻裂痕,直接卡住了歐盟的脖子。為啥?因為歐盟做重大決定(特別是外交安全這種大事),有個要命的規矩:必須所有成員國“一致同意”才行!只要有一個國家(比如死心塌地親美的波蘭)說“不行”,這事兒就黃了。這就導致歐盟想干點有魄力、顯團結的大事,經常吵翻天也定不下來,最后只能搞點不痛不癢的小動作。
而美國那幫精明的戰略家,早把歐盟這個“死穴”看得透透的了,所以他們才敢這么“橫”:東邊摁著俄羅斯(比如北約東擴、烏克蘭危機),西邊在印太圍堵中國(搞什么“四方安全對話”、美英澳聯盟),順手還能敲打敲打歐盟(比如用《通脹削減法案》搶歐洲的生意)。
華盛頓心里的小算盤打得啪啪響:就算我霸道點,你們歐盟也鬧不起來,內部先吵翻了;中俄之間關系也復雜,沒那么容易穿一條褲子;所以啊,我該強硬時就強硬,這樣才能把美國的利益撈到最大!
馬克龍拋出的“歐亞聯盟”想法,像一道微光,照出了歐洲部分核心力量不甘心只當“跟班”,想自己掌握命運的渴望。這個方向,確實符合世界朝著多極化發展的趨勢。但是,歐洲能不能真正邁出這一步?核心問題在于:它自己家里這盤散沙,能捏成團嗎?
東西歐之間那道深深的裂痕,還有那個“一票否決”就能讓全盤計劃泡湯的決策機制,就像兩根粗大的鎖鏈,死死拖住了“歐洲自主”這艘大船啟航的速度。
大國博弈這盤棋,下得又狠又復雜,歐洲最終能不能成為一個真正獨立、有分量的“棋手”,不僅要看外頭風云怎么變,更得看它自己能不能先把家里的“家務事”捋順了,找到那個能讓大家真正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粘合劑”。
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歐洲是繼續左右搖擺、家里吵翻天,還是真能“硬氣”一回,將是觀察世界格局怎么洗牌的一個關鍵風向球。
參考資料: 1.馬克龍在香會呼吁亞歐國家組建“新聯盟”,“不能選邊站” .觀察者網2025-05-31 2.深觀察丨不能將自身安全“外包”給美國 歐洲重提“戰略自主” .國際在線2024-11-17 3.光明日報:中歐貿易摩擦對歐洲經濟或是“最后一根稻草” .上觀新聞.光明日報.2024-09-2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