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1830字,閱讀約5分鐘 ▼
以影像之力,激活非遺之美。6月3日,第九屆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第二屆非遺影像展映活動閉幕式暨“影像賦能非遺創新發展論壇”在四川電影電視學院圓滿落幕。
活動現場
本次活動由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館)、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四川師范大學四川民族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四川電影電視學院、西南民間非遺研究中心聯合主辦,四川電影電視學院電視學院、四川人文影像研究院承辦,吸引了來自全國的非遺保護機構、高校、科研院所及媒體代表齊聚一堂,共同見證非遺影像展映活動的圓滿收官,并圍繞影像在非遺保護與創新中的關鍵作用展開深入研討。
優秀作品推薦
見證非遺影像新力量
川影校長、黨委副書記羅思教授
川影校長、黨委副書記羅思教授在致辭中表示,本屆非遺影像展映活動自啟動以來,共征集到來自全國的500余件作品,經過嚴格評審,最終80部優秀影像作品脫穎而出,9部作品最終獲得佳作推薦。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非遺的深厚底蘊,更通過創新的影像語言,讓非遺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當非遺遇見影像,當傳統對話現代,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技術的賦能,更是文明的交流互鑒。
優秀非遺影像佳作主創代表合影
閉幕式上,主辦方為入圍及推薦佳作的主創代表頒發了榮譽證書和紀念品。本屆展映活動中,多部作品憑借其獨特的視角、精湛的技藝和深刻的內涵,贏得了評委和觀眾的一致好評。其中,《百年程派》《密語者》《追年》《玉姬》《走,趕街(gai)去》《阿哲守經人》《碧雞春曉》《未天將至》等影片以其生動的敘事和精美的畫面,成為本屆展映活動的亮點。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非遺的獨特魅力,更通過影像的力量,激發了更多人對非遺的熱愛與關注。
影像賦能非遺創新發展論壇
共話非遺保護新路徑
在隨后舉行的“影像賦能非遺創新發展論壇”上,來自非遺保護、影視創作、學術研究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影像技術如何助力非遺保護與創新”這一主題展開了深入探討。
四川省文旅廳原副廳長、一級巡視員
省非遺保護協會專家委員會主任趙紅川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原副廳長、一級巡視員、省非遺保護協會專家委員會主任趙紅川發表題為“影像賦能非遺高質量發展”的主題分享。他表示,成都國際非遺節非遺影像展映活動三年來的實踐凸顯了非遺與影像的雙向賦能,非遺為影像提供廣泛的題材,影像的發展為非遺的傳播拓展空間。趙紅川主任強調,非遺的傳承與傳播要突破現有框架,深植民族民間文化沃土,既要以國際化視角呈現“非遺是什么”,更要聚焦其價值觀、思想方法等深層人文精神,邁入“非遺為什么”的新階段。未來期待以民族復興為基底,構建非遺影像專業化生態,吸引更多力量投身非遺傳承,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注入時代動能。
四川省非遺保護協會副會長、數字化專委會主任左齊
四川省非遺保護協會副會長、數字化專委會主任左齊發表題為“非遺數字化的創新探索與實踐”的主題分享。他表示,非遺數字化在文化數字化框架下加速推進,技術賦能實現非遺活化轉化,既通過改變作品形態與體驗視角,拉近年輕人與非遺距離,釋放文化魅力;又推動非遺與文旅融合傳播,催生川劇臉譜數字體驗等新形態。他表示,當前非遺數字化雖前景廣闊,但仍處起步階段,需以標準為導向,凝聚力量攻克難題,在技術創新與文化底線間尋找平衡點,推動非遺在數字時代可持續發展。
圓桌論壇:主創交流與對話
非遺影像專業建設研討
非遺影像研究公號三周年紀
大家一致認為,影像不僅是記錄工具,更是文化對話的媒介,讓非遺在光影中煥發新生。非遺影像創作需兼顧“守正”與“創新”,既要忠實記錄非遺技藝的精髓,又要通過藝術化表達賦予其時代生命力。
高校聯動:非遺影像進校園
青春接力賡續文化薪火
作為本屆活動的重要延伸,四川大學、四川師范大學、成都理工大學、西南石油大學、成都體育學院、成都大學、四川電影電視學院、成都錦城學院等8所高校同步開展了“非遺影像進校園”活動。
高校代表分享交流
通過展映入圍作品、舉辦主創分享會等形式,青年學子得以近距離感受非遺魅力,并參與到非遺影像的創作實踐中。《玉姬》《阿哲守經人》的主創代表在論壇上分享了他們的拍攝經歷,表示通過電影語言表達非遺劇種——山東梆子的藝術魅力,以及通過長期的田野跟蹤揭示一種古老的精神傳統,如何在劇烈變遷的社會與時代中生生不息的過程,讓他們深刻體會到非遺的匠心與堅守。
鄭曉幸教授總結發言
中國非遺保護協會副會長,四川省非遺保護協會會長鄭曉幸教授指出,回顧中國非遺保護20年的發展歷程,從搶救性保護到系統性保護,從單一傳承到社會多元參與,影像傳播對非遺活化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本次非遺影像展映活動生動體現了第九屆成都國際非遺節“活力、魅力、多彩” 的主題,凸顯數字化時代非遺與影像、科技的融合,推動非遺進校園及破圈傳播。他希望此次活動成為賦能中國非遺保護具有活力的新型載體,讓更多年輕創作者們聚焦巴蜀文化,傳承中國非遺之美。
此次非遺影像展映活動的成功舉辦,不僅為中國非遺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非遺影像的創作與傳播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未來,主辦方將繼續深化與高校、研究機構及媒體的合作,為非遺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更多創新動力。
合影留念
活動回顧
第二屆非遺影像展映啟動儀式暨首映式
5月28日,第九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第二屆非遺影像展映啟動儀式暨首映式在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一樓大廳舉行。
啟動儀式
在主題演講環節,四川省文旅廳原副廳長、一級巡視員趙紅川強調,眾多影像作品以細膩和生動的鏡頭語言訴說非遺故事,吸引了更多的年輕人和社會各界參與到非遺保護中,用現代的信息化技術來傳播傳承。同時,希望借助國際非遺節,增加更多國際化元素,成為非遺節一項品牌活動,增加更多的文明交流互鑒的渠道。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榮書琴指出,創作者應深入挖掘非遺中的文學寶藏,將其巧妙融入影像敘事中,使影像作品具有視覺沖擊力,更富有文化生命力和傳播力。
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館)主任李琳在致辭中表示,非遺影像展映活動自上屆非遺節首創以來,得到社會廣泛關注好評,填補了國際非遺節在影像展映領域的空白,成為非遺保護與現代媒介融合的新嘗試。
影片《未天將至》
影片《回鮭》
影片《武術》
四川師范大學影視與傳媒學院教授劉廣宇在介紹此次展映組織情況時指出,在當下短視頻風潮席卷全球之際,深度記錄非遺事項和展示傳承人生活的影像民族志不僅有其獨特的學術價值,更具有跨文化傳播與交流的重要功能。
啟動儀式上還開展了優秀影像首映式,影片《未天將至》《回鮭》和《武術》分別與觀眾見面。
—— 四川電影電視學院出品 ——
【原創作品 | 轉載請注明出處】
部分資料來源電視學院
記者 | 賴惠玲
圖 | 錢萊
編輯 | 陳熹
圖片審核 | 賴光瑋
復審 | 尹丹
終審 | 余樂
歡迎投稿
cyxctzb2020@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