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活動是人們社會生活中的儀式之一,僅僅只是一種傳統文化,是人類文明的極小的部分,不值得過度驕傲。
文化有多樣性的特點,不同地域、不同時期,節目活動應當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這樣才能體現也一個社會充滿了活力。
如果一個社會的節日活動變成了統一模式,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統一的活動模式是威權社會(專制集權)的象征,實質上是一個社會大眾被馴化從而順從、服從的結果。
端午節剛剛過去,關于在這個日子是祝福“端午快樂”還是“端午安康”的爭論尚在耳邊,再看看節日里大伙都做了哪些活動,忍不住盤點一下幾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上元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本文簡單搜集整理了上述幾個節日中,中國古人的部分活動,以詩詞為主。
文中圖片由文心一言生成繪畫。
1.春節
老頭曾有文章《那個叫“年”的怪獸PUA多少中國人?》,本文不再重復。
https://mp.weixin.qq.com/s/LjSslcLla8U-jqdrnB4wOw
2.元宵節
這是春節后的第一個節日,又稱上元節,是人們迎接又一個春天來臨的日子,也是古代中國情人約會的節日。
當前,元宵節常見的節日活動只有吃元宵和看花燈了,盡管花燈越做越高科技,元宵(湯圓)的花樣(科技與狠活)也越來越多,人文和娛樂的成份卻越來越少。
最重要的是,各地的地方特色習俗幾乎都消失不見了。
以山東省為例:淄博市淄川區(古齊國)的元宵節臨水人家多放河燈;泰安市寧陽縣的元宵送燈至祖墳;濱州市博興縣的元宵節有照燈的習俗,男孩子提著燈,繞棗樹六圈,口念“嘟佬嘟佬,開花結棗”六遍,就能使棗樹豐收;日照市莒(jǔ)縣男女老少于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稱之“走老貌”,據說每年走一次可永葆青春年少;慶云縣元宵節男子請五祖教拳棒,女子請紫姑卜休咎。
清?高廉《遵生八箋》中有這樣的記載:“唐觀燈,士人作踏歌唱之,歌調入云歌曰:‘長安少女踏春陽,無處春陽不斷腸。舞袖弓腰渾忘卻,蛾眉空帶九秋霜’之類 ?!?/p>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3.清明節
清明,既是一個節日,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因為這個節令期間“氣清景明、萬物皆顯”而得名。此時陽光明媚、草木萌動、百花盛開,自然界生機勃勃,在南方地區呈氣清景明之象;北方地區開始下雨,氣溫上升,春意融融。
清明節氣,與歲時物候相關,常以指導農事,有天朗氣清、春耕時宜之意;清明節日掃墓祭祖據說來自寒食節,源于晉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這一活動是對清明節和寒食節的混淆。
現在的清明節還剩下什么活動?
官方活動只有紀念先烈,民間活動只剩下祭祀祖先。
在傳統文化中,清明節的活動花樣繁多,插柳、踏青、游玩、各種食品(青團、馓子等)……
杜甫《寒食江畔》 :“佳辰強飲食猶寒,隱幾蕭條戴鹖冠。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夢中看。娟娟戲蝶過閑幔,片片輕鷗下急湍。云白山青萬余里,愁看直北是長安?!?/p>
程顥《春日偶成》 :“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p>
孔尚任《燕九竹枝詞》 :“紅閨少女春風里,擺砌平衡戲紙鳶?!?/p>
王元鼎《【越調】小桃紅?清明》 :“清明時節雨聲嘩,潮擁渡頭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戀天涯。燕簾鶯戶,云窗霧閣,酒醒啼鴉。斷腸絕命逋,又見梧桐發。如此情懷,怎生排遣?湘弦召將,把相思暗掐,細數歲月久,看看白發,密密愁壓。”
4. 端午節
關于“端午快樂”還是“端午安康”的爭論,可參看視頻
這個日子是懷念屈原還是伍子胥,眾說紛紜,實際上這個節日的起源與這兩個人毫無關聯,而粽子這種形態的食品最早出現在東漢時期。
《大戴禮記?夏小正》 :“此日(指仲夏之午日)蓄采眾藥,以蠲除毒氣?!庇涊d了農歷五月五日人們蓄采眾藥避瘟疫的習俗,是目前所見最早關于端午習俗的記載之一。
西晉周處《風土記》 :“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始也,謂五月初五日也?!?是目前所知最早明確將 “端午” 二字與五月五日聯系起來的典籍,還記載了端午節吃粽子等習俗,對端午節的名稱和習俗都有較為清晰的記載。
至于后來為何演變為現在的樣子,不得而知。
5. 中秋節
中秋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通常認為始于西漢,唐朝成固定節日,2008年我國列為法定節假日。
這一節日可能源于古代帝王的祭月活動。《禮記》中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边@里的“夕月”即指拜祭月神。古代帝王祭月在秋分,但因八月十五的月亮更圓、亮,后將祭月改至此日,此習俗也逐漸傳至民間。
現在的中秋保留下來的活動有回家團圓、賞月、吃月餅等。
農耕時候,中秋節是慶祝豐收、祭祀并祈禱來年興旺的重要節日,從此北方地區的農業生產基本上完成了收獲,農業生產到了尾聲。
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人家有賞月之舉……并在江上施放萬盞‘小點紅’(小羊皮燈),燦如繁星,十分可觀?!?/p>
猜燈謎也是中秋節的一項娛樂活動,通常與燃燈相伴而生。這一習俗在宋代已較為流行,到了明清時期更為普及。
在古詩詞中,中秋節的詩詞多數與賞月以及思念遠方親人有關。
6.重陽節
1989年,我國政府將農歷九月初九正式定為中國老人節、敬老節,重陽節又成為一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節日。
這似乎與傳統有點風馬牛不相及。
古代中國,重陽節的活動豐富多樣。
《續齊諧記》 :“汝今年疫氣大行,可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消。”這是最早記載重陽節登高活動的文獻,描述了古人認為重陽節登高可以避禍。
杜牧《九日齊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p>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p>
楊衡《九日》:“黃花紫菊傍籬落,摘菊泛酒愛芳新。不堪今日望鄉意,強插茱萸隨眾人?!?/p>
岑參《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九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霜威逐亞相,殺氣傍中軍。”
古人在重陽節前后制作松糕,稱作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糕與“高”諧音,吃糕取吉祥之義。《東京夢華錄》:“(重陽) 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遺送,上插剪彩小旗,摻饤果實,如石榴子,栗子黃,銀杏,松子肉之類。又以粉作獅子蠻王之狀,置于糕上,謂之獅蠻?!?/p>
最后,欣賞黃巢的那首重陽詩《不第后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后續文章將整理部分外來節日和人為制造的節日。
資料有限,或有不妥之處,歡迎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