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明見局
作者|周敘
6月3日的小米投資者大會上,雷軍拋出重磅信息“小米汽車業務將在今年三四季度盈利”。
關于小米汽車,這并不是雷軍第一次立下“盈利flag” ,早在去年8月他就放話稱“小米汽車有信心在2025年實現盈利”。
讓我們先看一組數據:小米汽車一季度財報,能窺見一些信息——營收181億元,環比增長10.7%;經營虧損收窄至5億元,較去年四季度的7億元進一步下降。
更關鍵的是毛利率:從2024年二季度的15.4%一路攀升至2025年一季度的23.2%,不僅高于行業平均,甚至超過保時捷的21%和寶馬的16.3%等豪華品牌。小米用18個月逼近盈利,上演了一場教科書式的逆襲。這背后,是雷軍怎樣的底層邏輯?
成本、規模、技術: 扭虧為盈的三大殺招
2024年二季度,小米每賣一輛SU7平均虧6.36萬;到四季度,單車虧損降至3.8萬;2025年一季度,進一步收窄至6500元,同比降幅高達86%。短短三個季度,小米是如何做到單車虧損銳減的呢?
- 第一刀,砍向成本鏈
雷軍早就算準了生死線“車企月銷不過3萬,別想賺錢”。小米集團發布的2024年財報披露,2024年,小米汽車交付13.7萬輛,月均僅1.14萬輛,距離盈利門檻相去甚遠。這時候月銷量距3萬輛還相差甚遠,怎么辦?小米的解法是“深度捆綁供應鏈”。自2021年宣布造車起小米先后投資寧德時代、經緯恒潤等30余家核心供應商,構建起緊密的產業同盟。不僅如此,小米還自建了工廠,北京亦莊一期工廠年產能15萬輛,二期工廠6月投產,年產能擴充至40萬輛。從設計、研發到生產、銷售,全流程掌控,極大降低了成本。以SU7為例,小米通過供應鏈協同,將激光雷達、800V高壓平臺等高端配置的成本降低20%-30%,同時優化生產流程,將單車制造成本降低10%以上。
- 第二刀,捅向定價權
當對手深陷價格戰(比亞迪海豹降價5.3萬、特斯拉Model Y最高降價4.8萬),小米卻高調宣布“不打價格戰”。小米汽車的底氣來自于產品力。SU7標準版21.59萬起,卻標配激光雷達、800V高壓平臺、835km超長續航,配置遠超同級競品。在網絡平臺可以看到,有的用戶甘愿排隊46周提車,足見對產品價值的認可。雷軍自曝YU7研發投入35億,全行業罕見。自研澎湃OS、Thor芯片、智能底盤等核心技術密集落地,將“性價比”升維成“技術溢價”。
- 第三刀,刺向新變量
7月量產的全新SUV車型YU7,正成為盈利關鍵變量。留資用戶達SU7同期3倍,未上市已引爆大灣區車展;定位“豪華高性能 SUV” ,續航835km、標配激光雷達,劍指Model Y。值得一提的是,雷軍還親自辟謠定價“23.59萬?絕不可能”, 暗示更高的價格空間。若YU7月銷破2萬(年化達24萬+),再疊加上SU7月均2.8萬輛的基盤,小米將穩穩跨過 “月銷3萬”的盈利生死線。
雷軍的底層邏輯:生態破局,技術控本
從小米開始造車到現在,可以看出,雷軍的造車邏輯與傳統車企截然不同。
在他看來,汽車不再是單純的交通工具,而是智能生態的關鍵一環。小米以手機、AIoT為根基,構建起龐大的智能生態,汽車的加入將生態價值最大化。
這種生態協同,體現在多個維度上:硬件層面,小米澎湃OS實現手機、平板、汽車、家電無縫連接,跨端體驗領先行業;軟件層面,小米應用商店、小愛同學等服務在汽車端無縫遷移,用戶黏性大幅提升;渠道層面,小米 1.6 萬家線下門店成為汽車銷售新陣地,去年汽車銷售額超 100 億。
更重要的是,生態協同降低了成本。以研發為例,小米 AI、OS 等技術在多終端復用,單車研發成本降低 30% 以上。
除了生態,雷軍還有另一張王牌:技術控本。傳統車企研發周期長、成本高,一款新車研發動輒數十億、耗時數年。小米則反其道而行之,通過技術創新,大幅縮短研發周期進而降低成本。
例如,小米自研的大模型MiLM-1.3B,將智能駕駛研發效率提升50%;虛擬仿真技術讓新車測試里程縮短80%,測試時間從18個月壓縮至6個月。
在成本控制上,小米同樣做到極致。雷軍要求供應鏈 “一分錢一分貨,一塊錢十分貨”,通過規模采購、技術創新,將成本控制在行業最低水平。
挑戰與展望:小米汽車的未來之路
當然,小米汽車也并非高枕無憂。
價格戰的陰云未散,中汽協雖倡議“反低價傾銷”,但比亞迪、吉利等巨頭降價刀鋒依舊。小米能否在20-30萬價格帶扛住沖擊,考驗品牌韌性呢?
另外,產能與交付也是挑戰。SU7積壓訂單超12萬輛,YU7上市后將雙線作戰。小米亦莊工廠雖已擴產,但面對爆發式增長產能仍顯吃緊。
不過,雷軍早已布局。除北京工廠外,小米武漢工廠已開工建設,規劃產能30萬輛,預計 2026年投產。屆時,小米汽車年產能將超70萬輛,為銷量增長提供堅實保障。
長遠來看,小米的野心可能不止于造車。雷軍布局財險牌照、自研芯片、人形機器人,試圖復刻 “手機 - 汽車 - AIoT” 黃金三角,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生態。
小米用18個月逼近盈利,也給行業上了一課:汽車行業的未來,或許屬于生態破局者,屬于技術控本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