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WEMONEY研究室
銀行家本質上不是中間人,而是經濟發展的推動者。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認為,銀行家的核心職能并非簡單充當資金中介,而是通過提供信用杠桿,將資源導向企業家以實現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從而成為創新與經濟發展的直接推動者。
熊彼特一語道破了金融與實體關系的本質。在當下經濟企穩回升的關鍵期,銀行業如何超越簡單的“資金導管”角色,真正成為培育產業內生力的“造血系統”,重構與實體經濟的共生法則?這已成為政策落地成效的核心命題。
2024年“924一攬子金融政策”后資本市場的回暖,彰顯了政策對市場信心的托底效應。近期,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等部委再度推出支持“穩市場穩預期”的一攬子政策,聚焦流動性釋放、科創企業支持、資本市場活躍、房地產提振及民生保障五大領域,直面發展中的堵點痛點,釋放出更為積極的信號。
政策暖風已至,關鍵在于如何將短期紓困轉化為長期動能?浙商銀行近期推出的百億“雪中送炭”工程,提供了一個觀察銀行業服務模式升級、探索共生新法則的窗口。近日,該行宣布推出20條舉措,以100億元專項幫扶資金為核心,精準投向科技、外貿、消費三大關鍵領域。
從融資到護航:外貿金融如何構建韌性“基礎設施”?
以當下市場最關注的外貿領域為例,外貿不僅是經濟增長的直接驅動力,更是通過技術溢出、就業創造、資源互補和制度創新,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石。然而,全球貿易不確定性加劇,金融機構需要持續發力,支撐企業在激烈的環境中站穩腳跟。
行業價值正在被重新定義:外貿金融的核心,已從單純提供資金,轉向如何為企業構建抵御風暴的“金融防波堤”。其服務正解構為三個層次:基礎融資支持、匯率波動對沖、全球供應鏈賦能。競爭的焦點,在于能否將復雜的金融工程工具“平民化”,讓中小企業以可負擔成本獲得專業級風險保護。
浙商銀行的“跨境護航計劃”正是這一思路的實踐。170億美元融資目標背后,是三層防護體系的構建:基礎融資層率先打破抵押物崇拜;匯率避險層通過“浙銀全球交易寶”提供24小時夜盤掛單服務,加速企業資金流轉的同時,進一步降低企業綜合避險成本;生態賦能層則延伸至訂單全周期,助力企業“穩訂單”、“促轉型”。
同時,該行著力強化外貿企業金融顧問服務,為受全球貿易摩擦影響的企業提供政策解讀、市場分析、風險管理及定制化金融服務方案;出臺穩外貿專項支持政策,承諾不抽貸、不斷貸,為存量貸款提供無還本續貸等靈活還本付息安排,緩解企業資金壓力。
未來,外貿金融的終極形態或是成為企業全球航行的“共擔者”。當金融從貿易的“助燃劑”升級為穩定航行的“壓艙石”,中國外貿的韌性才能真正穿越周期波動。
普惠新解:消費金融如何以“共富”邏輯撬動縣域市場?
提振消費是擴大內需的戰略基點,而復蘇的關鍵在縣域。但下沉市場恰恰是金融服務的薄弱地帶,縣域居民常陷于“要么不夠用,要么不敢用”的困境。
浙商銀行嘗試從供需兩端協同發力,以更普惠、便捷、有溫度的金融服務釋放消費潛力,重點激活縣域市場和保障民生需求。
針對裝修、購車、文旅等大宗消費場景,該行實施“消費貸款倍增計劃”:將優質客戶自主支付信用貸款額度提升至50萬元、期限延長至7年,依托“云信貸”技術實現“秒批秒貸”。目標是2025年投放個人信用貸款100億元,顯著降低居民大宗消費門檻。這種“前端放開、后端托底”的模式,本質是通過精細化運營平衡普惠與風險。
針對潛力巨大的縣域市場,浙商銀行加碼“縣域金融生態共建”:一方面,聯合地方政府開展“以舊換新”等專項補貼活動,投入2000萬元信用卡權益資金,直接刺激消費活力;另一方面,通過金融顧問一攬子服務,并創設“同善共富”系列理財產品,從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供給側)和滿足消費需求(需求側)雙向發力,形成提振消費的良性循環。
消費金融的可持續性在于精準滴灌。浙商銀行的策略通過提升居民財產性收入來增強消費能力,或許比單純增加負債更契合普惠的本義。
結語:從輸血到造血,探路“善本金融”新范式
作為善本金融的擎旗者,近年來,浙商銀行依托浙商總會金融服務委員會平臺,凝聚各方力量,進一步搭建了省市縣三級金融顧問工作機制,已匯聚了134家成員單位,261家金融顧問工作室,4200名金融顧問業務骨干,累計服務企業10.43萬家次、落實融資1.1萬億元……經過6年探索實踐,金融顧問已成為浙江省“三支隊伍”建設、助力共同富裕高質量發展建設的重要力量。
浙商銀行聯合浙江金融顧問的百億“雪中送炭”工程,是其“善本金融”理念的集中實踐與升級。它清晰地勾勒出一條路徑: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必須深度融入產業脈絡,精準識別痛點,并通過理念、模式、服務的系統性創新提供解決方案。
銀行從傳統資金提供者轉向實體經濟“生態共建者”,本質是通過深度融入產業生態,以科技賦能和資源整合重構服務邏輯,為企業提供“金融+非金融”的綜合價值。這種轉型使銀行從賺取息差升級為生態價值共享者——通過提升全產業鏈效率獲得多元收益,并依托生態數據實現更精準的風控。最終,在解決企業痛點的過程中,銀行與實體經濟結成共生共長的命運共同體。
當更多金融機構躬身入局,從資金中介蛻變為生態構建者,中國經濟的韌性基礎方能越筑越牢。這正是熊彼特所言“經濟發展推動者”角色的當代詮釋——重構金融與實體的共生法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