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種時刻:凌晨兩點,手機沒電,你躺在床上,看著天花板,突然腦中冒出一個問題——“我到底是誰?”
不是哲學意義上的“我是誰”,也不是身份證上寫的那串數字,而是:“為什么我不是別人?為什么我此刻正以‘我’的視角看世界?這玩意是大腦搞出來的嗎?還是宇宙另有玄機?”
如果你問生物學家,他們會告訴你:這都是腦子里的神經元在放電,電放得好,你就“有我”;電一斷,“我”就飛了。你要是再追問一句:“這電怎么就能變成自我了?”他們就會開始支支吾吾:“這個……還在研究……”
你再問哲學家,他們會跟你聊康德、笛卡爾、斯賓諾莎,聊著聊著你就想睡覺了。
于是你把希望寄托給物理學。畢竟,物理學連黑洞、量子、宇宙膨脹都能搞定,解釋個意識還不是手到擒來?
我現在就可以告訴你:太天真。
別說解釋,物理學連“意識”是個什么玩意兒都說不清。我們不妨從頭捋一捋,這場意識的物理學解謎游戲,是怎么一開始就陷入絕望的。
第一關:物理學的自負——“一切皆可還原”
先說個背景。物理學這門學科的底層邏輯很自信,甚至可以說狂妄。
它的核心信條是:
世界是由一堆基本粒子構成的,這些粒子按照一套固定的物理法則相互作用,于是構成了原子、分子、星球、生物、你和我。
這個世界觀,專業術語叫“唯物主義還原論”。
在這個邏輯下,意識當然也應該是還原出來的。你能看到、能想、能煩惱、能感到自己“存在”,這應該就是某些粒子在你腦子里玩排列組合玩出來的結果。
物理學家對此信心滿滿。
比如你看量子場論、標準模型,把全宇宙的粒子互動都量了個七七八八。人類的身體是碳基的嘛,碳、氫、氧這些原子不過就是質子中子的組合,質子中子是夸克和膠子組合,夸克和膠子的行為又都受量子色動力學控制……而你,不就是個大號粒子堆?
看上去沒毛病。你腦子里的所有細胞、分子、原子,全是物理系統。那你的意識,當然也只是這些粒子互動的一個“宏觀表現”。
但問題來了:
如果所有東西都是粒子運動,那為什么電子在你腦子里跳兩下,你就開始傷春悲秋、思考存在、為“我是誰”發愁了?
粒子運動的公式里,哪一行寫著“悲傷”?
第二關:涌現,你懂不懂“魔法”?
物理學家沒放棄,他們搬出了一個看似萬能的概念——“涌現”。
什么意思呢?就是簡單規則+海量組合=復雜現象。
比如,水分子本身沒“流動”這個屬性,只有成千上萬水分子一起動起來,才有了“流動”;單個碳原子不會笑,但把一堆碳元素按DNA、神經元組合,你就能變成段子手。
所以,他們說:意識就是從神經元電信號中“涌現”出來的。跟液態水、群體行為、股市波動差不多——復雜系統自發組織出了新的屬性。
聽起來很玄乎,但也很合理。
問題是,這個“合理”只是表面功夫。
你問他:“那你能不能推導出‘我是誰’這個意識狀態,從哪一組神經元活動中來的?”他搖頭:“現在不行。”
“那你能不能預測某個大腦在某種狀態下,一定會有意識,而不是失去意識?”他繼續搖頭。
說白了,這種“涌現”的解釋,其實是:
我不知道意識怎么來的,但它肯定不是魔法,它就是粒子碰撞出的副產品。
聽著很科學,實則和“神仙點化”區別不大——都只是換了個詞。
第三關:意識到底是哪個粒子干的?
科學界有不少人死咬著:意識肯定還是電信號,也就是經典物理那一套。
他們說:“你看,活人腦子里電流嗞嗞地走,死人不動了,那意識不就沒了嗎?”
你要是不服,說“這太膚淺”,他們就拉出MRI、EEG、電極、手術錄像,說:“你看我們研究這些腦區激活的時候,人會有視覺、聽覺、記憶、語言體驗,意識還不是大腦搞出來的?”
但這里有個邏輯漏洞:
電流是“相關”的,不代表它是“起因”。
就好像你在電影院里看電影,畫面亮了,當然也能測到周圍光線強了。但你總不能說:“光線變亮,是因為椅子上的觀眾在思想上發光了”。
更何況,大腦不僅有電信號,還有化學信號、磁信號、量子效應,甚至是我們還未探測到的新機制。你只盯著“電”,未免狹隘。
于是,一批“高端玩家”提出了新的理論:意識,是量子的!
第四關:意識,是量子玄學的遮羞布?
有一個很火的假說叫“量子意識”,最著名的是“Orch-OR理論”(可翻譯為“管風琴式目標還原理論”),由Roger Penrose 和麻醉師Stuart Hameroff提出。
他們說,意識不是神經元之間打電話,而是細胞內部有一堆“微管”結構(microtubules),它們之間發生了量子糾纏和塌縮,就像薛定諤的貓一樣,是“既存在又不存在”的那種存在。
然后“啪”的一下,某種量子狀態坍縮,你就“有我”了。
聽起來是不是很酷?很賽博?很玄學?
問題也很致命:
- 量子態極度脆弱,大腦那么熱、那么濕、那么吵,不利于維持量子糾纏。
- 即便真有量子過程,也沒人能證明“意識=量子塌縮”。
- 最要命的是,這種理論“無法證偽”,你反駁不了它,也驗證不了它。
這就很尷尬了。
科學之所以能自稱“科學”,靠的就是實驗驗證和理論預測。但“量子意識”說了半天,連“意識是啥”都沒定義清楚,你拿什么去量它?
講到底,它還是一種“玄而又玄”的說法:你現在理解不了,是因為你太菜。
對不起,這不是科學,這是意識版的“功法入門需悟性”。
第五關:什么才是“意識”?我們壓根沒定義清楚
我們講了這么多電流、腦區、粒子、微管子,但有個終極問題,沒人敢碰:
意識,到底是啥?
是“感知”?那你昏迷的時候就沒感知了,你就不是你了嗎?
是“語言能力”?那啞巴沒有意識?
是“自我意識”?那嬰兒、動物、失智老人算不算?
你會發現,科學家們在研究“意識”這個東西時,根本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他們只是根據“我們好像覺得這人有意識”來做實驗,像極了當年哲學家用“我能感覺到,所以我存在”。
你說這是“偽科學”?其實還真不是。
更像是科學的早期狀態,你想想幾百年前人們研究“火”,也搞不清“燃燒”到底是啥。那時候連“氧氣”都沒這個概念。意識的研究現在,可能就還處在“煉金術”階段。
那我們該怎么辦?意識研究還有出路嗎?
當然有。我們不能因為現在沒搞清楚,就把它歸為神學或者玄學。
我們要承認三件事:
- 意識存在,并且非常真實;
- 它肯定跟物理系統有關,畢竟你大腦出故障,意識也出故障;
- 但它很可能是一種物理的“涌現現象”,只是我們還找不到合適的物理層級和數學描述去建模它。
這時候,你要小心兩種人:
- 一種是動不動就說“意識無解,因為它不屬于物理世界”的;
- 一種是聲稱“我已經找到答案,只是你們不懂”的。
前者放棄的太快,后者很可能在搞意識版的永動機。
科學的進展,從來都是從“我不知道”開始的,而不是從“我覺得是這樣”開始的。
結語:意識不是神跡,也不是魔法,只是我們還不夠聰明
如果你聽到誰信誓旦旦地說:“我能解釋意識,它是X、Y或Z”,請你先問三個問題:
- 你說的“意識”指的是什么?能不能定義清楚?
- 你的理論能做出什么可以驗證的預測?
- 如果實驗反駁你的理論,你是否愿意承認你錯了?
答不上來這三點,這不是科學,是神秘主義套殼。
別誤會,這并不是說“意識無法研究”。相反,我們才剛剛開始。
就像當年的天文學、化學、遺傳學一樣,意識研究還處在“啟蒙階段”。我們甚至都還沒搞清楚這盤棋該怎么下,但正因為如此,它才值得我們去下。
我相信,有朝一日,物理學可以解釋意識。
但那一天,不會很快到來。
或許正如我大學數學老師說的那樣:
“大多數微分方程是無解的,而那些有解的,大多數你也解不出來。”
我們得承認:意識是一道超綱題。但既然宇宙讓我們有了“意識”去意識“意識”,我們就該接住這張考卷。
你問我現在能不能用物理學解釋意識?
我只能說:
現在不能,但以后一定能,如果我們夠聰明、夠耐心、也夠誠實地面對無知的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