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邊聊起心理咨詢的人越來越多了,社交軟件里也總刷到推薦心理咨詢相關的帖子和視頻。
我去問了問身邊的人對心理咨詢的看法。
有人說:「沒有太急迫的心理需求,但也確實有一些原生家庭和人際關系的疑惑,想找咨詢師問問」,「想高效解決情緒問題,不過心理咨詢既需要時間又需要金錢,總是無法下定決心開始」,「知道做咨詢挺好的,只是需要長期堅持對我來說還有點困難」。
大家對心理咨詢這件事的看法和態度比較模糊,但都有意愿找個咨詢師聊一聊。
01心理咨詢不是一個答案,而是過程
在談心理咨詢之前,首先需要厘清,心理咨詢是一個建立關系的過程,絕非一個完全正確的「標準答案」。我們需要和咨詢師在咨詢過程中建立關系,一起去探索我們的內心世界,循序漸進。
在這個過程中你也許會領略到很多你曾經忽視的內心風景,也會注意到那些曾經的創傷,在和咨詢師一起探尋自我的同時,你會發現你越來越了解自己,也許困擾你很久的心結也在某一天悄然打開......
這是一種奇妙、深入的體驗,當一個生命和另一個生命深度共情,前所未有的耐心傾聽和理解,會如同光一般打在來訪者的內心,改變由此發生。
02要做幾次咨詢才能有效果?
由于心理咨詢的體驗非常個人化,所以咨詢的次數是因人而異的,需要針對每個人的實際情況具體衡量。目前,心理咨詢有 11 個主要的流派,包括精神分析、心理動力、人本主義、認知行為(CBT)、存在主義、阿德勒療法、藝術療法、格式塔、女性主義療法等。
每種流派對咨詢長短程定義不同、推進方式也不一樣。例如傳統的精神分析流派可以每周做 3-5 次咨詢,可以連續做數年或者數十年;而認知行為療法(CBT)則相對偏短期(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根據來訪者的情況通常做 20 次左右,持續 6-8 周,長則需要 2-3 年。
決定心理咨詢次數的因素,還有我們個人的情況以及面對的問題。如果我們偏向解決暫時性且急迫的問題,比如工作問題、人際關系問題,可以考慮短程咨詢;如果偏向探討比較深入的議題,比如原生家庭、童年創傷、抑郁癥等,可能需要做長程咨詢。
同時,現實條件也是影響咨詢次數的一個客觀因素。除了我們自身改變的意愿之外,也需要結合自己的經濟水平、時間成本去考慮適合自己的咨詢師。
咨詢師嚴藝家在她的個人視頻里給出的參考建議是:「每個月花在心理咨詢上的金錢不要超過你每月收入的1/4」。此外,我們在咨詢過程中也可以盡早跟咨詢師溝通:我的預期是在多長時間之內解決一個什么樣的問題,以及我個人的預算是多少。
如果你已經想開啟這段自我探索的旅程很久了,我們為你指路簡單心理,做出改變和探索也許沒有那么困難。
我們是簡單心理,致力于提供專業、高質量的一站式心理健康服務。簡單心理成立于2014年,我們在心理行業深耕十年,建立行業規范與標準,用戶量及口碑業內第一,引領并見證著行業發展。
至 2024 年底,簡單心理在全球 117 個城市,擁有 2000+專業心理咨詢師和心理健康工作者,已為超過 300 萬人次提供專業心理咨詢服務。
我們會為你提供高質量的心理服務。簡單心理是國內唯一參照美國心理學會(APA)標準對咨詢師進行入駐篩選的心理咨詢平臺,我們全方面評估20項核心專業能力和執業能力,確保心理咨詢師接受過長期系統的理論學習和臨床培訓、具備優秀的價值觀和倫理。平均每100份入駐申請中,僅1位能夠順利入駐。
我們會為你提供可信賴的心理服務。簡單心理為來訪者的心理咨詢體驗提供可靠保障,我們嚴格監管心理咨詢師執業過程,保證心理咨詢服務邊界清晰且符合倫理,并提供多重保障支持,確保心理咨詢全程體驗足夠安全、嚴謹和可持續。
「心理咨詢不一定適合最有心理問題的人,但適合最想改變的人」,祝愿你在咨詢關系里尋找到不一樣的生命體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