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微信推薦機制的更改
如果您喜歡敝號
請進入敝號頁面點亮“星標”
這樣不會錯過好文推薦
文/廣成子
萬歷援朝之役中,有少數朝鮮官員流落明朝,其中一位名叫魯認,留下的明朝游記記錄了很多有意思的事,一些明朝失載的史事更是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請輸入標題 bcdef
本文歡迎轉載。
朝鮮官員明朝游記專題
海防敘別
從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三月末抵達浯?水寨,到當年的七月初離閩北上,魯認在福建渡過了三個月閑居時光。他將身在異國他鄉的見聞巨細無遺地加以記錄,歸國后編成一部《錦溪日記》,為后世留下了一份朝鮮士子視角下的寶貴文獻。
下面就讓我們跟隨魯認的視角來看一看這位朝鮮官在八閩大地上的所見所聞。
三月二十八日中午,商船抵達浯?水寨。(據考證,浯?水寨在明代曾多方遷徙,此時當在今廈門一帶。)船只進港后,村村老少前來者絡繹不絕,有些父老還送酒食來慰勞,爭相詢問船上有沒有自己的家屬。
正在與鄉民問答之時,一位頭戴烏紗、腰系金帶的將官帶著百余士兵疾步前來,詢問這艘船從何方而來。林震虩當即迎上去亮出自己的身份和任務。那位將官自稱水寨把總孫繼爵,職責所在,需要對船上的人一一盤查,這位異國打扮的男子是誰?
林震虩介紹說這位是朝鮮六品官魯認,不幸被賊兵俘入日本,其人忠義誠懇,希望向天朝報告在倭寇探明的情報,因此將他帶回大明。
魯認上前拜見,與孫把總進行筆談,表達了自己想要效仿春秋時申包胥哭秦庭請兵復仇的愿望。孫把總看后表示欽佩,讓林震虩將四位朝鮮人帶去水寨衙門住宿,置茶酒款待。
出于禮節,魯認當場寫了兩首七言詩贈予孫把總:
一葦遠放扶桑下。便到中華日未旬。鼓角軒門閑號令。俘人喜見太平春。
雨過汀洲景物新,樓船泛泛閑無事。楊花如雪覆靑蘋,士卒都稱李牧仁。
孫把總看后大喜,命人拿去衙門四處傳閱。從此之后,這位朝鮮官擅長作詩的新聞不脛而走,使得他在福建名聲鵲起,日后在各地大受禮遇。
翌日,為酬謝贈詩,孫把總設下水陸珍饈盛宴款待。但魯認卻以為父母守喪不能用葷為由婉拒。孫繼爵勸慰無果,對其孝行大為嘆服,當即命人制作白衣孝服相贈。
第二天清早,魯認被一陣喧鬧聲吵醒,發現滿衙門的人都拿著拜帖和禮物前來求見,希望得到朝鮮官的題字,甚至還有人求其為自己看相,理由是明朝一直傳說相面乃是朝鮮人的天賦技能。魯認苦笑不已。
不多時,孫把總派人將魯認邀到內宅,指著墻上一幅駿馬圖請他品鑒。魯認并不擅長丹青之道,隨口恭維了幾句。孫把總聽了喜形于色,表示這是自己八歲兒子的手筆,當即命人將兒子帶來請魯認看一看面相。
盛情難卻之下,魯認勉為其難相了一相,不免恭維幾句“英妙奇兒”。曬娃狂魔孫把總大喜,請他也為自己相上一相,并表示只想知道自己這輩子有幾個兒子送終。魯認騎虎難下,只好信口說只有二子。不料孫把總一拍大腿,命人取來一個小匣子,里面封藏著某位高人批的命書,上面正寫著他命中只有二子送終。
如此一來,朝鮮官精于相面的人設算是徹底立住了。孫把總愈發欽佩,當場又請魯認為兒子的駿馬圖題詩留個紀念。魯認推辭不過,只得題了一首五言絕句:
少小丹青手。揮來妙入神。龍種如噴雪。騰踏綠楊春。
四月初一日。陳屏山和李源澄帶了一位美少年前來拜見。此人名叫李源清,乃是李源澄的堂弟,數年前曾出海遭遇風暴,漂流到朝鮮的濟州島獲救,受到當地官府的盛情款待,派人馬將其護送到遼東邊境歸國。說完拿出百丈灑金綿紙相贈,表示貴國恩德,粉骨難忘。
這里需要說明,自明朝開國以來,朝鮮李氏王朝便一貫奉明朝為天朝上國,無論是朝堂還是民間均以親明事大為宗旨。兩國之間偶有官民漂流到對方的國境,均會受到良好的款待再禮送歸國,形成了世代友好的傳統,如弘治元年(1488年)的崔溥漂流浙江事件。《錦溪日記》所載的李源清漂流到朝鮮受厚待,在冥冥之中也成了魯認被李源澄冒死搭救的前因。
四月初二日。魯認一行人去衙門面見孫把總,希望能早日歸國。孫把總表示自己官卑職小無法作主,讓林震虩憑文牒帶他們去漳州面見海防總兵。臨別之際,又私人贈送一兩白銀為魯認踐行。
到了碼頭,陳屏山和李源澄已經在此等候,言道自己家就在此間不遠的海澄縣,本來不想去漳州,但孫把總勸他們親自去海防衙門解說在日本獲得的情報,所以還要同舟數日,等到了漳州公干結束,便是告別之時。魯認聞言黯然,當即拿出銀子備下美酒佳肴,與眾人大醉一場。
不得已之下,魯認只好拿出生平才學,當場一揮而就,詩曰:
春晩皇州化日明。繁華文物供升平。威儀珍重衙常靜。風俗雍煕政亦清。
桃李開時遍錦繡。貝樓隨處盡簪纓。武城奚獨弦歌地。今日家家頌惠聲。
這兩首詩極盡歌功頌德之能事,將漳州的繁華全部歸功于知府的賢德。知府看后自然大為激賞,一出手直接賞了十兩白銀的巨資。這一回就連陳、李二人都為之歡欣,拉著魯認的手表示你的詩才處處為人嘉嘆,就連我等臉上都有光彩。
在漳州的公事已畢,終于到了眾人的分別時刻。魯認用五錢銀子設下盛宴招待眾人,與陳、李二人敘別。
倘非僉君弘仁高義之德,何敢到此中華父母之國哉。再生之恩,粉骨難報,詣所親酌,起敬三酌。則陳李亦各起詣所,請答三酌曰:一見異域,萬里同舟。情孚意熟,有同骨肉。今將欲別,可不消魂。
魯認再三感激救命之恩,陳、李二人表示天下人皆是骨肉兄弟,如果一定要道謝,就請送我們一首詩吧。魯認即席賦詩一首,題寫在他們的扇子上:
相逢異域窮陰日。丘山恩德將何報。相別中華春暮時。滄海深情一首詩。
宴終酒殘,臨別之際,魯認拿出四兩銀子相贈。陳、李二人堅辭不受,反倒向魯認致歉,表示你是遠客,我們應該給你贐儀才對,只可嘆我們這趟出海遠游不利,本錢折了個精光,豈能反而受你的恩賜呢?
這里筆者需要指出一個細節,陳屏山與李源澄所謂的“遠游不利”,應當指的是出海貿易因故折了本錢,結合日記記載二人的籍貫是海澄縣,他們很有可能是閩南的海商。有些讀者可能要疑惑了,當時明朝和日本正在交戰,為什么福建的海商還能公然往來于兩國呢?
這就要從戰爭初期福建方面搭建的情報戰線說出。篇幅有限,簡而言之就是福建省的主政官員一直在向日本派遣諜報人員收集情報,主要渠道是前文提到的愛國僑民許儀后。早在戰爭爆發前夕的1592年,福建巡撫許孚遠就曾派遣死士史世用潛入日本,便是利用往返于中日之間的福建走私商船瞞天過海。
當年與史世用同行的是福建充龍港海商許豫。正是通過他的牽線搭橋,史世用才得以在薩摩見到許儀后,再與島津氏重臣伊集院忠棟暗通款曲。而許豫本人和張一學、張一治等海商借走私生意之便往返于大坂、京都一帶,為明朝搜集了大量對日戰略情報。
而此次同往日本的陳屏山、李源澄二人,很可能也是像許豫一般的走私海商,為掩護林震虩的諜報行動而長期滯留日本,導致錯失商機,傾家蕩產。
臨歧將別,二君亦皆悲灑。……林君曰:“今日敘別,古人高義。此別之后。豈望更見而然哉!令人不覺觀感。”攜我手催向海防衙門,受來水驛牌文。陳李亦催歸家。街上相別,而我使奇孝淳等,羅伏于道,再三叩頭。陳李并去,執手起之,使不得叩之,曰:“不敢不敢。”殷殷相別,再再摻手而分。
日記中這一段描寫真情流露,尤其使人感動不已。陳屏山、李源澄二人與魯認素昧平生,僅僅是同情他的境遇,便甘冒生命危險從敵窟之中將其救出,事后又不居功自傲,堅持不受錢財報酬,大有古人高義厚德之風,誰謂商賈輕德重利哉?而魯認感恩戴德,贈詩贈劍,萬方報答,亦是忠厚本色。
明代交通不便,雖百里不相往來者也不少見,何況福建與朝鮮相隔萬里之遙,自是雁書難通。漳州街頭一別,魯認和陳、李二位天各一方,此生再也無緣一見。百年之下讀之,猶令后人不勝感懷。
福州呈康
與陳、李二人分別后,魯認帶著海防衙門頒發的許快牌文來到驛站,憑牌領取了五匹驛馬。五人一路向北疾馳,途徑泉州府、興化府(今莆田),四晝夜馳騁一千四百余里,于四月初九日抵達明朝福建省的福州府。魯認對沿途所見明朝府縣的繁華震驚不已。
原來林震虩本是海澄縣儒生,通曉日語,因故得罪了同縣的退休官員,被對方設計誣陷潛通倭寇,下獄四年之久。幸好軍門都御史金學曾察覺此案有冤,一力主張免去了他的死罪,但又因證據不足而無法直接釋放,便命他將獨子押作人質,自身充作死士潛入日本,將八百兩銀子送給許儀后,令其伺機反間島津義弘。此次立下不世之功歸來,父子方得團聚云云。
翌日,魯認正在樓上睡覺,忽然聽到樓下一陣喧鬧。原來是福州本地人聽說有朝鮮六品官從日本逃來此處,紛紛前來拜會。魯認整理衣冠相迎,見來訪的都是秀才文士。由于語言不通,雙方用筆談交流。
為了表明身份,魯認當即賦詩一首:
我本三韓客。今看中國士。生還萬死余。胸次即寬舒。
秀才們看了紛紛表示果然是朝鮮官,希望能向您請教貴國的風教和日本的賊情。魯認不厭其煩,一一加以說明。
林震虩上樓來講述了魯認全家遭遇兵燹流離凄慘之狀。在場的秀才們無不悲憫欷歔,當即湊出一些銀錢,請主人沽來一壺酒來勸慰魯認。面對來自異國人士的溫情,魯認不由得在日記中感嘆:蓋中國秀才之義氣如此忠厚矣!
四月十一日,林震虩帶領四位朝鮮人去謁見福建省主政官員。一行人來到署衙前,魯認聽到錚鼓簫官一時齊鳴,署府諸門次第洞開,不由心下肅然。不多時,一位身穿繡蟒衣的將官出來召他們進見軍門。
拜見軍門都御史金學曾之后,魯認遞上事先寫好的自身履歷。金學曾仔細看后,命林震虩用日語向魯認傳譯:“你的出身來歷以及抵達天朝的經過我已知曉,本官非常贊許。尤其是你不辭苦渡鯨波,想要叩叫天閽的決心,實乃忠貫日月。我當上奏朝廷派人護送你等歸國。”魯認聞言激動萬分,乃至涕淚縱橫,再三叩頭退出。
林震虩又帶他去拜見左布政使朱運昌、坐營司總兵楊洪震、呼鶴來。三人均對魯認呈上的文章贊嘆不已。楊洪震即是之前的繡衣將官,聲稱久聞朝鮮官詩才絕艷,不知道能否也送我一首。一番謙遜之下,魯認揮毫寫了一首五言詩相贈:
落落兼文武,蓮花腰下劍。英聲早歲同,明月掌中弓。持重長城策,牙門李郭子。軒昂大將風,時未效奇功。
楊洪震看后大喜過望,親自拿去向金學曾展示。金學曾當即分付讓魯認暫住坐營司衙門,由楊洪震照看,等待朝廷批復之后,便派人馬護送他們北上京城。
楊洪震將這個好消息告之魯認,魯認欣喜不已,呼鶴來等人也紛紛道賀,爭相邀請他去自己的衙門作客。
從這天起,魯認便在福州坐營司衙門居住了下來,受到了楊、呼二位總兵的熱情款待,每日不是與官員唱酬宴飲,便是為慕名來訪者題詩看相。雖說衣食無憂,生活安逸,奈何思鄉之情與日俱增,無一刻不在期盼著啟程歸國的通知。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