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鄭州科大醫院精神心理科的診室里,25歲的互聯網從業者小張(化名)向陳春蓮主任傾訴:"每天加班到深夜,卻還是趕不上同事的進度,我是不是太沒用了?"這樣的場景幾乎每天都在上演。陳主任發現,近年來因抑郁焦慮就診的年輕人明顯增多,而"內卷"的社會環境往往是重要誘因。
"內卷帶來的不僅是身體上的疲憊,更是心理上的持續消耗。"陳春蓮主任解釋道。在接診過程中,她觀察到許多年輕人陷入這樣的困境:明知道996的工作模式不健康,卻不敢停下腳步;看著朋友圈里同齡人的"成功",愈發感到焦慮自卑;即使已經取得不錯的成績,仍然覺得自己不夠好。這種持續的比較和競爭,正在一點點侵蝕年輕人的心理健康。
27歲的教師小林(化名)就是典型案例。她原本熱愛教育事業,但在"績效評比""職稱競爭"的壓力下,逐漸出現失眠、情緒低落等癥狀。"每次公開課都像在打仗,生怕被同事比下去。"小林說。陳主任診斷她患有輕度抑郁,而這種"職業倦怠"在青年教師中并不少見。
更令人擔憂的是,社交媒體加劇了這種心理壓力。陳主任指出,年輕人每天刷著朋友圈里精心修飾的"成功人生",很容易產生"別人都過得很好,只有我不行"的錯覺。實際上,很多就診患者表面上事業有成,內心卻充滿自我懷疑和無力感。
"抑郁不是軟弱的表現,而是長期壓力下的正常反應。"陳春蓮主任強調。在治療過程中,她幫助患者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標準,學會設置合理的人生目標。同時,她也建議年輕人適當遠離"比較陷阱",培養工作之外的興趣愛好,建立真實的人際支持系統。
鄭州科大醫院精神心理科的統計數據顯示,近三年來25-35歲抑郁患者增加了40%。陳主任提醒,當出現持續情緒低落、興趣減退、睡眠障礙等癥狀超過兩周時,應及時尋求專業幫助。畢竟,在這個"內卷"的時代,學會關愛自己的心理健康,或許是最重要的生存技能之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