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8年10月的塔山阻擊戰中,東北野戰軍以第4縱隊第10師、第12師為主的陣容,阻擊了國民黨軍東進兵團第8師、暫編第62師、獨立第95師、第151師、第157師為主的猛攻。
而且此役還不僅僅在于完成了阻擊任務,更使得后者未能奪下并鞏固哪怕一個前沿陣地;甚至我第4縱隊在阻擊作戰中,都能抓到敵副團長以下570人的俘虜,這基本是一個營的體量了。
戰前國民黨軍認為打過去比較容易,而我軍對無險可守的塔山也投注了比較大的精力,甚至還以作為戰略預備隊的第1縱隊以一個頭等主力師專門預備用于塔山方向。
結果最后打起來,別說第1縱隊的預備隊用不上,就是第4縱隊作為預備隊的第11師也大部沒有使用。
塔山阻擊戰打得如此之好,當然與我軍的指揮以及第10師、第12師為主的堅強防守有關,同時也與此戰集結了陣容頗強的炮兵有很大關系。
在戰史資料資料中曾提及,塔山阻擊戰時第4縱隊總計集中了110門炮。
乍一看這個數量顯然不少,但因為當時的炮種甚多,我們首先要搞明白這110門炮都是怎樣的構成。
首先可以肯定地說,這110門炮不都是大家傳統概念中的“大炮”,而是包含了步兵團所屬的九二式步兵炮以及82毫米口徑的迫擊炮。
這一級別的炮總計有56門,在塔山阻擊戰時作為第4縱隊的第一線炮兵,主要用于直接打擊敵沖鋒部隊
而真正可以稱之為大炮的,則是山炮、野炮、榴彈炮之類。
當然,以當時的實際情況論,山炮一般不稱之為重炮,主要裝備于步兵師級;野榴炮則視為重炮,裝備在獨立炮兵部隊或者縱隊級炮兵中。
東野第4縱隊作為主力部隊之一,下轄的第10師、第11師、第12師均組建有山炮營;在塔山阻擊戰中,這些山炮營總計有28門山炮,為日造四一式和九四式75毫米山炮。
山炮作為第二線炮兵,主要用于打擊敵第一線預備隊之用。
而“重頭”的則是第三線的野榴炮兵,總計有26門炮,這些炮的狀況比較復雜。
首先,第4縱隊本身有縱隊直屬的炮兵團,這個炮團當時組建有第1營和第2營,每個炮營均轄3個連。
不過兩個炮營的第3個連均為高射機關炮/機關槍連,實際的炮兵連為第1連、第2連、第4連和第5連。
其中第1連、第2連各裝備日造九零式75毫米野炮3門;第4連裝備日造三八式75毫米野炮3門;第5連裝備日造九零式75毫米野炮2門、日造九一式105毫米榴彈炮2門。
因此第4縱隊直屬炮兵團當時裝備有75毫米口徑野炮11門,105毫米口徑榴彈炮2門。
若按照當時的12門制炮兵營計,這實際上是一個略加強的野榴炮兵營的力量。
當時塔山對面的國民黨軍第54軍是美械軍,該軍有一個美式105毫米榴彈炮營;而從華北開來的援軍中,第92軍雖然只來了一個師,但軍直屬野炮營帶來了;另外還有第62軍的軍屬炮兵。
此外,國民黨軍東進兵團還有海軍第3艦隊的艦炮和華北方面派來的空軍支援。
因此,為加強第4縱隊的重火力,第2兵團和熱河炮兵旅第2團支援了9門炮,具體炮種有不同說法。
為了對國民黨軍的軍艦構成威脅,東野又將炮兵縱隊第3團的兩個重炮連抽調增援。
這兩個連各帶2門炮參戰,分別是日造九六式150毫米榴彈炮和九二式105毫米加農炮。
在當時的東野炮兵中,這兩種炮基本屬于最強之列,能從錦州戰場分出4門來,也足見當時東總對塔山戰場的重視。
因此當時在塔山戰場的26門野榴炮的陣容就是:
2門九六式150毫米榴彈炮、2門九二式105毫米加農炮、2門九一式105毫米榴彈炮、3門三八式75毫米野炮、8門九零式75毫米野炮以及9門其他的野榴炮。
上述26門野榴炮編組為兩個炮群參戰,雖然數量大約相當于國民黨軍的兩個滿編炮兵營,但在塔山阻擊戰中發揮出了巨大作用,是十分值得銘記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