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大飛機”一詞被媒體多次提起,中國國產民用飛機“C919”開始投入使用,未來可能走出國門,和空客、波音等公司競爭。
而且中國空軍的運輸機“運20”也在革新換代,換裝國產發動機,頻繁執行國際運輸任務。
無論是軍用還是民用,能造大型飛機的國家寥寥無幾,這是國力的一種象征。在這個方面,我國其實發展比較晚,是五常國家里的后起之秀。
法國、俄羅斯、美國都能造大飛機,英國雖然不造飛機,但發動機技術世界領先。中國早在1970年代就有國產大飛機的計劃,即“運10”,可惜在80年代初被“下馬”。
運10的下馬,是很多網友爭論的熱點。
它的突然下馬,讓中國擁有國產大飛機的時間,推遲了20多年,當年負責項目的專家們都很可惜。
支持運10的人,覺得這款飛機是中國人的“爭氣機”,但也有人反對運10,因為當年它的技術不可靠,安全性無法保證,投入巨大卻沒有回報,在那個年代,叫停它是最好的選擇。
那么,當年的運10項目技術水平如何?它因何被下馬?運10飛機對后來的中國大飛機事業有什么影響?
【一】
運10,初代領導人的“中國夢”
作為中國人,年輕一代對工業化的感觸其實不太深。
這倒不是因為我們不發達,恰好是因為工業太發達,中國制造現在沒有什么瓶頸,除了極少數東西無法自產外,我們能生產幾乎所有工業品。
但在大多數中等國家,生產質量較好的鋼鐵都是問題,在不發達國家,連塑料袋都無法國產。
說起來,中國的現代工業,有兩個發展的黃金時期,一是50年代的蘇聯全力援華,“156項目”把中國帶入了重工業國家行列。
第二個階段,是20世紀末的改革開放時期,西方資本和技術來到中國,沿海工廠遍地,重工業也引進了新技術。
今天的中國工業,就是兩個階段融合、進化的產物,可以說是集世界之精華。
可是在兩個階段的銜接過程中,有部分產品因為冷戰東西方集團的技術差距、路線差異,被我國主動放棄,即80年代的一大批“下馬工程”,運10大型飛機就是其中的代表。
運10項目,正式停止是在1985年,是中央討論后停止的。當時這個項目已經研究了十幾年,飛機已造出,有上百小時的試飛時間。
這架飛機的立項,源自于60年代領導人們的雄心壯志。
50年代末,中蘇的關系破裂,1958年到1960年,蘇聯撤走了所有專家,中國的工業開始由曾經蘇聯專家的徒弟、助手們帶領。
好在“156項目”當時基本完成,中國能生產從自行車到戰斗機的幾乎所有工業品。但空軍還有自己的短板,因為我們無法生產轟炸機。
事情起因于1958年,蘇聯把自己的“圖16轟炸機”設計資料給了中國,本來是讓蘇聯專家教中國造。沒想到次年開始蘇聯專家開始撤離,造轟炸機的工作被大大延長。
直到1968年,國產圖16才下線,這就是后來的“轟6”。該飛機設計參數和圖16一致,發動機換成國產的“渦噴8”。
轟6下線時,恰好是十年艱難探索時期,這款“爭氣機”被大書特書,中央提出應該乘勝追擊,制造中國自己的大客機。
當時,中國民航使用的客機還是老式螺旋槳飛機,大都是美國、蘇聯的老機型。
于是,毛主席、周總理、陳毅外長等領導人,在60年代末接連指示要造大客機,最后把任務交給“三機部”和人民空軍。
1970年,運10項目正式上馬。
【二】
馬鳳山:要造就造最好的
因為是特殊年代上馬,很多人張口就說,運10是胡亂拼湊。
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運10項目在1970年立項,當時空軍的目標就是以轟6為藍本,改造一臺客機。這條道路被蘇聯驗證過,完全可行,蘇聯的圖104客運飛機,就是轟6改造而來的。
項目立項后,運10的名稱被定下,飛機的基本性能被開會決定。
該飛機以轟6為藍本,最大航程5000公里左右,覆蓋東亞,轉場飛行可以到達歐洲、非洲。
因對飛機速度、載重要求低,可以降低成本,運10使用3臺發動機——兩臺在機翼,一臺在飛機尾翼。新發動機則起名“渦扇8”,和運10同時立項,是我國研制民用渦扇發動機的開始。
1971年,運10項目的項目執行,被分到了西安飛機制造廠,廠里被重任交給飛機設計師馬鳳山。
馬鳳山當時是西飛的設計所副所長,設計經驗豐富,主持設計過一系列小型飛機,還有運8這樣的中型運輸機。
不過,馬鳳山的經驗都是螺旋槳飛機,技術和噴氣式飛機完全不同,所以他組織團隊時,壓力也很大。
但馬鳳山不能,也無法推辭,這個項目是國家重點項目,在那個特殊時期,迎難而上才是社會風氣?!拔黠w”敲鑼打鼓歡送馬鳳山和助手們,他們來到上海成立“708工程組”,他擔任總設計師。
有轟6作為藍圖,其實照貓畫虎,把轟6設計改改,就能造出一架可飛的飛機。
可馬鳳山卻不這么想,他認為世界航空業日新月異,蘇聯50年代的設計已經落伍。如果立項設計建造十幾年前的飛機,再經過十余年的設計建造,那等它起飛,已經落后世界二三十年。
所以,馬鳳山認為直接向世界高標準看齊,才是運10唯一的出路。
他瞄準標準更高的“英美適航條例”,讓運10的性能提升——航程7000公里以上,能從北京直達莫斯科;飛行時速900公里以上;且起飛距離在2500米內。
這些指標,基本領先蘇聯的圖154M和伊爾62這些客機,瞄準的是美國的波音707。
實際上,若論飛機的綜合性能,機體設計占比不大,主要看發動機,可是我國的渦扇8研究非常緩慢。
為了搞發動機,708工程把任務給了多個單位,上海汽附一廠、上海航空機械廠、成都航空發動機制造廠,都在研究。
直到1975年,運10的設計工作結束,飛機進入制造階段。另一邊,對渦扇8的研制,也在磕磕絆絆中進行。
終于到1979年,渦扇8的試車實驗才取得成功,運10可以上天了。
【三】
C919起飛,彌補了運10的遺憾
馬鳳山為運10飛機貢獻了人生最精華的10年,他在這期間帶起了一個大飛機設計攻關的隊伍。
1976年,他們終于造出了運10飛機實體,在西安進行了強度試驗和操作系統試驗。大家都在等著運10上天,可是一個發動機,卡了馬鳳山這些專家10年。
其實早在1971年,我國意外獲得一臺美國產的波音707飛機殘骸,上面的“普惠JT3D”發動機基本完好,被送往上海。
這臺發動機也是50年代末的設計制造水平,但技術指標高于同時期的蘇聯技術,更高于我國的研制水平。
在設計方面基本確定后,對發動機葉片的研究持續了多年,奈何當時材料科學是我國的短板,所以一直到和西方開始交流后,得到了不少支持,才讓渦扇8下線。
可是因為技術不成熟,渦扇8的可靠性不足,所以運10當時上天,還是使用的進口發動機。
1980年秋天,運10在上海正式出廠,飛機長42.9米,翼展42.2米,高度13.4米。運10全重58噸,最大起飛重量110噸,最多能搭載150名乘客。
馬鳳山對這架飛機寄予厚望,其最大飛行距離達到了8000多公里,時速近1000公里,比設計時的標準還高。
1980年后,運10開始了緊鑼密鼓的試飛,9月26日,運10飛機在上海大場起飛,短暫飛行100公里。
這次飛行雖然僅有半個小時,好在飛機表現平穩,操作靈敏,馬鳳山等設計師們非常高興。
在1980年,運10一共試飛了4次,次年開始,運10進行了更多次的長途飛行,總計飛行160多小時。
為了驗證飛機長途飛行能力,運10從上海飛往北京,后來又進行過上海飛哈爾濱、飛烏魯木齊、飛昆明、飛廣州、飛武漢等等任務,甚至幾次飛往拉薩,進行高原性能測試。
可惜的是,在1981年后,其實中央就決定將這個項目下馬,民航局也持這個意見。1983年,運10的研究資金被停,這也就是傳聞中“3000萬壓死運10”的故事。
關于運10下馬的原因,有很多陰謀論,比如間諜破壞、內部斗爭、美國要求等等,其實真實原因并不復雜。
運10項目在1985年正式下馬,當時這個項目前后15年,耗費了3億美金的研究資金,可是項目并未“成功”。所謂的成功,就是可以量產,并進行商業飛行。
首先,渦扇8發動機本計劃生產14臺,但最終只有4臺試驗機下線,技術指標都未通過。
至于飛機本身,設計上沒有問題,可是制造水平不足,零件的可靠性、壽命都有問題。加上當時西方已經全面對我國開放,中美蜜月期里,麥道公司、波音公司愿意出售最先進的大客機。
所以綜合考慮后,運10在1985年下馬,設計隊伍也解散了。
作為總設計師,馬鳳山為此非常痛心,好在在運10研究過程中,設計組和制造單位攻克了100多項專利,飛機整體素質追上西方60年代水平,這對我國的大飛機工業來說是巨大跨越。
在運10下馬后,馬鳳山被授予了“突出貢獻”名譽,但這無法彌補他內心的損失。
馬鳳山長期工作,積勞成疾,80年代末期堅持科研,最終在1990年因病去世。
這時候,中國的改革開放還在深水區摸索,經濟制度問題亟待解決,大飛機的研究杳無音信。
一直到21世紀,我國的大飛機項目重新啟動,而2007年立項的C919,最終成為我國第一款商用大型噴氣式客機。
在C919研究的過程中,運10當年積累的試驗資料,航空數據,都派上了用場。而且研究C919的科研人員,很多都出自當年的運10隊伍,還有很多是運10設計師帶出來的學生。
半個世紀后再看這款飛機,必須承認,運10是生不逢時的。它在特殊年代立項,在克服諸多不利因素后試飛成功,卻遇到國際形勢的大變局,在經濟賬、技術帳的壓力下,運10最終下馬。
好在,那一代科學家、工程師的汗水并沒白費,C919的成功,就是對他們最好的回饋。
參考資料:
1.《從運-10到C919,中國大飛機的苦難與輝煌》,付毅飛 劉曉瑩 高 博
2.《悲情運10--運10研制始末》,鄭作棣 趙國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