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9日,山東快驢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快驢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沖刺港股主板上市。
圖源:港交所官網
引人矚目的是,雖然快驢科技在招股說明書中介紹道,目前公司在中國短距離綠色出行科技綜合服務市場排名行業第一,但是其招股書透露出的信息卻疑點重重,其盈利能力和核心競爭力飽受質疑。
盈利能力低下,凈利率僅0.5%
快驢科技成立于2014年,創始人及現任董事長是武英杰。公司的誕生源于武英杰對電動兩輪及三輪車行業下游服務領域潛在市場機會的洞察。彼時,互聯網電商蓬勃發展,快遞、外賣行業蒸蒸日上,電動兩輪及三輪車的使用量大幅增長,然而其下游服務領域卻尚未得到充分開發,尤其是替換電池產品市場存在巨大空白。武英杰看到這一機遇,在加入超威集團后不久,便與超威集團創始人周明明商議,共同成立了快驢科技。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中國內地短距離綠色出行科技綜合服務市場規模由2020年的人民幣439億元增至2024年的人民幣722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13.3%。該市場預計將由2025年的人民幣831億元持續增長至2029年的人民幣1271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11.2%。
這樣看來,短距離綠色出行綜合服務的市場規模相當有前景,不過貴為行業第一的快驢科技卻沒賺到太多錢。
招股說明書顯示,2022年到2024年,快驢科技實現營收分別為13.11億元、12.23億元、16.31億元;實現凈利潤分別為629.3萬元、229.5萬元、799.3萬元,2023年甚至還發生了下滑。
快驢科技解釋道,2023年收入同比下滑6.7%,主要是由于市場環境充滿挑戰及消費者信心減弱,導致鉛酸蓄電池銷量減少所致。
圖源:快驢科技招股說明書
雖然在排除了2023年的情況以后,快驢科技的營收從2022年到2024年可以達到約11%的年復合增長率,與整體行業增長率基本相當,但快驢科技的盈利能力卻與其行業地位不符,2022年到2024年公司的毛利率分別僅為3.5%、3.4%及4.1%,凈利潤率更是不超過0.5%。
為何行業龍頭的盈利能力如此差?
一方面,這有短距離綠色出行綜合服務市場的行業因素。
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短距離綠色出行服務市場規模達722億元,然而行業前五名的市占率總和才5.1%,排名第一的快驢科技市占率僅為2.2%。
行業的市場集中度如此低,其競爭激烈程度可見一斑,毛利率自然偏低。
圖源:快驢科技招股說明書
而另一方面則與快驢科技自身的產品結構有關。
據招股說明書介紹,目前公司主營業務為提供鉛酸電池及鋰離子電池等電池產品,以及短距離輕型電動車相關配件的銷售,并為當地合作門店提供技術支持、培訓和咨詢服務。經過多年發展,快驢科技構建了以生態體系為中心的業務架構,擁有快驢出行、快驢優選和快驢教育三大支柱,并包括快驢養車、快驢快修和閃行共享三大服務及配套數字化平臺。
然而看起來多元化發展、從產品到服務一條龍的業務體系實則是高度依賴電池銷售的收入,尤其是“金超威”品牌鉛酸電池的貢獻。
招股說明書顯示,2022年到2024年,快驢科技鉛酸電池產品貢獻的收入分別為13.02億元、12.15億元以及16.16億元,貢獻營收超過99%,其中“金超威”品牌又是該部分業務的“頂梁柱”,收入分別為12.46億元、10.39億元以及11.51億元,分別占比95.1%、84.9%、70.6%。
而拆分公司的毛利率構成,明顯可以看到,無論是自有品牌銷售或是其他產品,毛利率都很可觀,正是“金超威”品牌拖累了整體的毛利率表現。
圖源:快驢科技招股說明書
高度依賴單一供應商,技術“護城河”成疑
如今快驢科技畸形的產品結構還要追溯至公司創立。
上文提到,快驢科技是由武英杰加入超威集團后,與超威集團的創始人兼董事長周明明共同創立的。而在創立之初,周明明持股份額甚至在99%。
換言之,快驢科技可以視作超威集團孵化出來的項目。
盡管在后續經歷多次股權變更,2019年周明明退出股東身份,但超威集團和快驢科技的關系仍然密切。
招股說明書披露,快驢科技與超威集團訂立了戰略合作協議,2019年至2024年底獲超威指定為其“金超威”品牌鉛酸電池產品的全國獨家總代理,該協議隨后已續期,其期限延長至2034年底。此外,公司已取得優先續約權,允許在現有協議期限屆滿后續約五年。
但這份戰略合作協議對快驢科技來說并不是只有益處,根據協議規定,快驢科技需要根據超威集團的產品定價政策制定自己的定價策略,且其定價政策還需向超威集團匯報。
這意味著快驢科技在產品定價上幾乎沒有自主權,其利潤空間被超威集團牢牢掌控,其市場競爭力和盈利能力被嚴重削弱。
同時,2022年到2024年,快驢科技從超威集團購買的總金額分別約為12.45億元、10.03億元和15.08億元,占總購買金額的約98.5%、87%和99.2%。如此高的采購比例,使得快驢科技在業務運營上對超威集團形成了嚴重依賴。
從價格制定到貨源全部都高度依賴超威集團,也就是說,快驢出行本質上是電池銷售“中間商”,所謂三大平臺,不過是不同使用場景。快驢養車服務普通輕型電動車用戶;快驢快修服務大型商業物流配送服務商;閃行共享服務城市共享出行用戶。
圖源:快驢科技招股說明書
目前快驢優選和快驢教育產生的收入微乎其微,這種商業模式以及對單一供應商超威集團的高度依賴,嚴重限制了其盈利能力。
而想要自主化成為獨立品牌卻困難重重。快驢科技并不夠“科技”,對研發的重視程度并不足夠。
2022年到2024年研發支出分別僅有32.1萬元、53.4萬元和72萬元,分別占當期營收的0.02%、0.04%和0.04%。過往3年累計研發支出僅有157.5萬元。
快驢科技不僅研發投入低,其研發團隊規模也十分“迷你”。在公司239名全職員工中,僅有16人從事研發工作,人數占比僅有6.7%;與之對比,公司的銷售及營銷團隊有137人,人數占比57.3%,是公司占比最多的團隊。
而且目前快驢科技并沒有自產能力。2019年7月,浙江特玖成立,這是一家從事電動車電池生產的公司,由快驢科技持股60%,第三方鄭紹強持股40%。但在2022年3月,快驢科技以“專注主業”為由,將其60%股份出售給了鄭紹強,且轉讓代價為0,因為浙江特玖在轉讓時仍處于凈負債狀況。此后,快驢科技旗下再無電池生產能力。
圖源:快驢科技招股說明書
雖然現在看起來似乎并不是合適的上市機會,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2023年,泰山產業發展投資集團旗下的泰安遠望與快驢科技簽訂了增資協議,以總代價8000萬元分兩期入股快驢科技。投資協議中規定了快驢科技有回購義務。若快驢科技未能在2028年6月30日前進行IPO,及公司未能達成預設的財務目標,公司董事會主席武英杰需要按由投資本金及每年7.2%的利息減回購日期之前派付的股息組成的代價,向泰安遠望回購全部/部分已發行股份。
圖源:快驢科技招股說明書
快驢科技這份招股說明書帶給投資者們的大概困惑比驚喜多,商業模式盈利能力差、高度依賴單一供應商,都不得不讓投資者們給公司的持續競爭力打個問號。(《理財周刊-財事匯》出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