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北美食版圖中,太和縣羊肉板面以其勁道爽滑的面條和香辣濃郁的湯底獨樹一幟。這座位于阜陽市的小城,幾乎每條街道都飄散著板面特有的羊油香氣,而真正讓食客跨越百里也要打卡的,當屬當地人口耳相傳的三家"金字招牌"——馬家板面、老五板面和楊小街板面。這些歷經歲月沉淀的老店,用一勺傳承三十年的老湯,將太和板面的精髓演繹得淋漓盡致。
1、馬家板面:百年老湯里的江湖地位
清晨五點的解放北路,馬家板面第三代傳人馬勇已開始抻拉當天第一塊面團。這家始于1920年的老店,最引以為傲的是那鍋從未斷火的"百年老湯"。
選用皖北散養的山羊后腿肉,配以草果、白芷等二十余味香料,在直徑一米二的鐵鍋中持續熬煮六小時,羊油與香料交融形成的琥珀色湯底,能瞬間喚醒沉睡的味蕾。區別于普通板面店用機器壓面,馬家至今堅持"三揉九醒"古法:每斤面粉加四個雞蛋,經過三次揉面、九次醒發后手工抻拉,制成的面條在沸水中翻滾時會產生獨特的"浪花紋",入口既有北方面食的筋道,又帶著江淮地區特有的柔韌。常客總要點上一份"雙辣套餐"——在標配紅湯基礎上,另加一勺用子彈頭辣椒炸制的辣椒油,搭配蒜瓣咀嚼,辣得酣暢淋漓時來口本地沙河酒,堪稱太和人的早餐儀式。
2、老五板面:市井深處的創意玩家
藏身于細陽南路的巷子深處,老五板面憑借"一湯三吃"的創新吃法征服年輕食客。店主李老五曾在合肥星級酒店任白案師傅,他將板面傳統工藝與現代烹飪理念結合,開發出"清湯""紅湯""干拌"三種形態。清湯版用羊骨吊出奶白色高湯,撒上現摘的荊芥葉;紅湯延續傳統辣味但降低油膩感;干拌板面則借鑒武漢熱干面技法,澆頭改用豆瓣醬炒制的羊肉臊子。最驚艷的是獨家"板面伴侶"——用羊油渣、花生碎、芝麻調制的蘸料,可隨個人喜好自由搭配。
每到午市,二十平米的小店里總擠滿端著搪瓷碗站著吃面的顧客,墻壁上密密麻麻的留言便簽記錄著天南地北食客的贊嘆。值得一提的是,他家自創的便攜裝板面調料包,已成為太和游子行李箱里的鄉愁解藥。
3、楊小街板面:農家灶臺走出的黑馬
相較于前兩家老字號,2010年才開業的楊小街板面堪稱后起之秀。創始人楊建國把皖北農家灶臺搬進縣城,土灶鐵鍋柴火煮面的場景成為活招牌。選用當年新麥現磨面粉,和面時加入本地特產芝麻葉粉,賦予面條獨特的青草香氣。
湯底秘方來自太和民間偏方,添加少量當歸和黃芪,辣中帶著隱約藥香,被老饕們稱為"養生板面"。其殺手锏在于配料區的十二種自助小菜:腌洋姜、醬豆子、臘八蒜等傳統佐食外,還有創新的涼拌桔梗、香椿芽等時令野菜。夏季推出的"冰鎮板面"將煮好的面條過冷水,配冰鎮羊肉湯和黃瓜絲,顛覆了板面只能熱食的認知。每到傍晚,店門口支起的十張折疊桌總被搶購鹵羊蹄的食客圍得水泄不通,剛出鍋的羊蹄在辣椒油里滾過,與板面組成黃金CP。
這三家店鋪雖風格迥異,卻共同守護著太和板面的核心密碼:面粉必須用淮河以北的強筋小麥,羊油定要現熬現用,辣椒需選自河南新一代品種。有趣的是,它們默契地保持著原始定價——大碗十元小碗八元的親民價格,讓這道非遺美食始終扎根市井。
當外地游客糾結該打卡哪家時,本地人會狡黠一笑:"早馬家、午老五、夜楊街,板面三吃才叫會吃。"如今隨著冷鏈技術發展,真空包裝的太和板面已能還原堂食七成風味,但老食客仍堅信:只有坐在油膩的木條凳上,聽著此起彼伏的"吸溜"聲,讓辣椒油染紅嘴角的吃法,才算真正觸摸到這座小城的靈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