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左至右,大家認識分別代表哪位美女嗎】
在我國古代,形容一名女子容貌美到極致,往往用“沉魚”、“落雁”、“閉月”、“羞花”這些詞匯來形容,這四個詞語分別來自一位古代美女,而且都是由精彩故事組成的典故。
“沉魚”對應的四大美女是西施;“落雁”對應的是王昭君;“閉月”對應的是楊玉環;“羞花”對應的是貂蟬——但是,這四大美女中,貂蟬其實是虛構的。
(一)
貂蟬是名著《三國演義》小說中的人物。在民間傳說中,貂蟬原名任紅昌,是山西一位村姑,也有人認為呂布部將秦宜祿前妻杜氏(杜秀娘)即是貂蟬。
在《三國演義》中,貂蟬成為東漢末年司徒王允家的義女。為了挽救漢朝,推翻權臣董卓的殘暴統治,深明大義的貂蟬接受義父王允所托,上演了可歌可泣的連環計,周旋于兩個男人(董卓和呂布)之間,成功地離間了這對義父與義子,最終借呂布之手除掉了董卓。
至于貂蟬的結局,在《三國演義》中的安排是,貂蟬成為呂布的妾,董卓部將李傕擊敗呂布后,她隨呂布來到徐州。下邳一役后,呂布被曹操所殺,貂蟬跟隨呂布家眷前往許昌,從此不知所蹤。
所以,貂蟬雖然也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但這個人物卻是虛構的。
(二)
“沉魚”的西施,既可以叫“先施“,也可以叫“西子”,家鄉是現在的浙江省諸暨市城南浣紗村,我國春秋末期的一位歷史人物。
西施出身貧寒,常浣紗于溪,生有姿色、秀媚出眾,讓魚兒都陶醉了,所以叫“沉魚”。春秋時期,越國戰敗后,被迫向吳國稱臣求和。為了取悅吳王,越王勾踐遍選國內美女獻給吳王夫差,天生麗質的西施也是其中的一員。
從此夫差對西施萬般寵愛,先是在姑蘇建造春宵宮,又專門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歡宴的館娃閣、靈館等等,西施擅長跳“響屐舞”,夫差又專門為其筑“響屐廊”。
而與此同時,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使越國強盛起來,最終打敗了吳國——吳國滅亡后,西施便不知去向,有的說是被勾踐沉海而死,有說是與勾踐最重要的謀臣范蠡一起逃走,泛舟五湖隱居終老。
(三)
“落雁”的王昭君,生于公元前54年,原名嬙(或作“檣”),字昭君,西漢時南郡秭歸縣(現在的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昭君村)人。
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南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第三次來朝,自請為漢朝的女婿,為了停止與匈奴的多年戰爭,漢元帝聽從了大臣們的建議,采用了和親的策略,將宮女王昭君賜給呼韓邪單于。
王昭君告別故土、登程北去的時候,一路上黃沙滾滾、馬嘶雁鳴,使她心緒難平,便在馬車上彈奏《琵琶怨》。凄婉悅耳的琴聲、美艷動人的女子,使南飛的大雁忘記了擺動翅膀,紛紛跌落于平沙之上,“落雁”便由此成為了王昭君的雅稱。
王昭君與呼韓邪單于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師,封為右日逐王。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于去世,王昭君派使臣向漢朝上書請求歸漢。
但漢成帝下令“從胡俗”,也就是希望王昭君不要再回來了,按照當時匈奴的收繼婚制,王昭君又嫁給了呼韓邪單于的長子復株累若鞮單于,繼續為穩定漢匈關系貢獻力量。
于是王昭君又與復株累若鞮單于共同生活了十一年,育有二女;長女名須卜居次、次女名當于居次。鴻嘉元年(公元前20年),復株累若鞮單于去世,搜諧若鞮單于繼任。其后不到兩年后,王昭君病逝。
晉朝時期,為避諱晉太祖司馬昭的名字,所以晉朝時期的官方將王昭君改稱王明君,也叫明妃。
(四)
“羞花”的楊玉環,生于公元719年,原本也是門閥世家即楊玉環出身于弘農楊氏,但楊玉環年幼喪父,不受家族重視,所以被寄養在東都洛陽。
楊玉環性格婉順,姿質豐艷,擅長歌舞,通曉音律。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她先是嫁給壽王李琩(唐玄宗李隆基的第18子)為妃,入居東都洛陽積善坊壽王府——此時楊玉環的美貌已經被唐玄宗深深地記住了,尤其是“羞花”的故事。
楊玉環初入宮時,受唐玄宗邀請,與壽王李琩一起到御花園游玩,無意中觸碰含羞草導致葉片閉合,當時身邊的宮女們誤以為花朵是因為楊玉環的美貌而“害羞”,所以誤傳為“羞花”。??
到了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唐玄宗郁郁寡歡,日夜思念楊玉環,于是寵臣極力勸他“(楊玉環)姿質天挺,宜充掖廷”,結果從善如流的唐玄宗果斷同意,便將楊玉環召入后宮之中。
不過這種事的名聲、倫理實在不好聽,所以到了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唐玄宗以需要楊玉環為自己的母親竇太后祈福為名,敕書楊氏出家為女道士,道號“太真”。
此后五年,唐玄宗不便公開與楊玉環在一起,只能偷偷相會。直到天寶四載(公元745年),唐玄宗覺得時機已經成熟,便將楊玉環又接了回來,冊立她為貴妃——這個地位很高,因為唐玄宗此前已經廢掉王皇后就再未立后,因此楊貴妃就相當于皇后的地位。
后面的歷史,大家都知道了:安史之亂、馬嵬坡前。
公元756年,由于安祿山進軍神速,所以唐玄宗只好帶著楊玉環、楊國忠(楊玉環的堂兄)等人,在禁軍的護衛下準備逃往蜀中(現在的四川省成都市)。途經馬嵬驛(現在的陜西省興平市西面)時,陳玄禮為首的隨駕禁軍,一致要求處死楊國忠和楊貴妃,隨即嘩變,期間亂刀殺死了楊國忠。
唐玄宗原本公開宣布不追究楊國忠之死并赦免楊玉環,無奈禁軍將領和士兵都認為楊玉環既是禍國紅顏,又會在事后報復大家(指兵士們處死了楊玉環的堂兄楊國忠),所以如果不誅殺,難慰軍心、難振士氣。
眼看嘩變就要變成兵變、目標隨時會轉移到皇帝身上,而且陳玄禮等禁軍高級將領也表示無力勸解士兵們,于是唐玄宗只得接受高力士的勸言,不得不下令賜死楊玉環:“羞花”的楊玉環被賜白綾一條,縊死在佛堂的梨樹下,時年38歲。
唐玄宗在安史之亂平定后回到長安,曾派出多人去尋找楊貴妃的遺體,但卻始終找不到,關于楊玉環是否真的死于馬嵬坡,《新唐書》與《舊唐書》對此的記載大致相同,可見楊玉環確實死于馬嵬坡。
至于后人傳說楊玉環其實沒有死,甚至傳說楊玉環后來東渡扶桑等等,或許只是“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的美好愿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