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縣魯權屯鎮北伍旗村的老王又要忙新茬口了。一萬三千畝麥子剛收完,地頭集裝箱里的他盯著天氣預報犯了難。
后天起有悶熱潮氣,正是夏玉米出苗的坎兒。
八年前他從收糧小販變成種糧大戶,靠的是把地和天琢磨透了。六成地選濟麥22,就圖它抗風抗雨能扛住老天爺變臉。
剩下的地按節氣分品種:早熟的先割騰地,晚熟的錯峰躲病害,耐鹽堿的專啃瘦地。
這招“不把雞蛋放一個籃子”,讓他這么多年沒在天氣上吃過虧。
現在更離不開機器:立桿噴灌能盯著墑情自動澆水,無人機打藥比人快二十倍。政府給的農機補貼幫他配齊了全套家伙,收割播種都搶在天氣前頭。
可眼下玉米播種遇上潮熱天,老王最擔心出苗不齊。“土辦法里藏著老輩人的智慧,”他蹲在地頭扒拉土塊,“播前浸種拌草木灰,既能防蟲又能保墑。”當然也得結合新法子:播后立刻滴灌小水,別等老天爺下雨耽誤苗。
鎮上年輕人外出打工,老人種不動的地都流轉到他這兒,千畝大田全靠摸準天氣節奏。去年一場突來的干熱風,多虧他提前給晚熟品種噴了葉面肥,減產不到一成。“種地就像和老天爺搭檔,他出難題咱得有解法。
”老王擦著汗笑。現在他最盼著農技員趕緊來,指導大伙根據土壤濕度調播種深度。不同地塊脾氣不一樣:崗地要深點保墑,洼地得淺點防爛種。
這兩天他的合作社正幫周邊農戶對接糧企,批量賣糧每斤多賺兩分錢。“后天開始播種,三天內必須完成,”老王敲著集裝箱板,“夏糧搶時,差一天苗情就不一樣。”他的成功讓村里不少人眼熱,可都知道沒兩把刷子Hold不住這么多地。
首先得會看云識天氣:魚鱗天要防雹,饅頭云等下雨,這些老經驗他至今記在心里。再就是敢嘗新:政府推廣的新品種、新技術,他總是第一個吃螃蟹。去年試種的師欒02-1在鹽堿地畝產過千斤,讓周邊農戶開了眼。
“現在種地不是傻出力,得把天氣嵌進時間表。”老王望著連片的田壟。
他打算擴大規模,可最擔心的還是極端天氣——去年臺風讓鄰縣大戶吃了大虧。“咱這兒平原地帶,風災最要命,”他提醒大伙,“玉米出苗后得趕緊培土固根,別等大風刮倒苗。”說話間,他的手機彈出未來一周天氣預報:后天悶熱,大后天有分散陣雨。
“正好!播后兩天來場透雨,苗就能齊嶄嶄地鉆出來。
”他咧嘴笑了。但也沒放松:“要是雨下急了,低洼地得趕緊開溝排水,別讓苗子泡水里。”老王的故事傳開后,越來越多農戶明白:種地要想賺得多,得像他那樣把天時地利人和擰成一股繩。
政府的“噸半糧”示范區幫他解決了灌溉、病蟲害統防等難題,讓他敢放手搞規模。而他自己總結的“看天吃飯也要改天換地”,成了周邊農戶的口頭禪。
眼下正值夏播關鍵期,老王想告訴大伙:別等天氣變了才動手,提前把準備做在地里。
“該浸種的浸種,該檢修農機的檢修,合作社隨時能借設備。”他扯開嗓子喊。
最后他特別提醒:“新流轉土地的農戶,一定要摸清地塊的‘脾氣’,沙地、黏土地澆水施肥不一樣。”至于他自己,已經盯著播種機調試參數——要根據未來三天的天氣,調整好播種密度和深度。“種地這事兒,永遠得留三分心防著老天爺變臉,”老王拍掉褲腿的土,“但只要咱把該做的做到位,收成差不了。
”這就是萬畝大戶的種田經:跟著天氣走,盯著農時干,老辦法新科技一起上,地里才能長出金疙瘩。
您問現在該干啥?
趕緊看看自家地塊啥土質,明天就把種子、農機拾掇利索,后天開播別誤了時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