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患者說,他試過多種西藥,如心得安、撲米酮等,雖然能暫時緩解震顫,但副作用讓他難以忍受,而且停藥后震顫又會復發(fā),甚至加重。找到田衛(wèi)東醫(yī)生,通過一段時間的中藥調理,手抖就明顯減輕,生活質量也得到了顯著提高!停藥后效果依然穩(wěn)定。
大家要明白,西醫(yī)和中醫(yī),針對特發(fā)性震顫的治病思路是不一樣的!特發(fā)性震顫是一種常見的運動障礙性疾病,主要表現(xiàn)為姿勢性或動作性震顫,常累及上肢,頭部和聲音也可能受影響。西醫(yī)通過西藥主要通過抑制神經(jīng)遞質、阻斷神經(jīng)信號傳遞等方式來緩解震顫。
有效嗎?可能有效,但往往需要長期服藥,且可能伴隨嗜睡、乏力、認知功能下降等副作用。中醫(yī)則認為本病的病因是很明確的,及由肝風內動、氣血虧虛、痰瘀阻絡等原因導致的。可以通過柔肝息風、補益氣血、化痰除濕等方法,既能治療患者震顫的癥狀,也能針對患者的病因進行治療,做到標本兼治。
王某,男,39歲,雙手震顫5年余,加重1年。初期震顫幅度較小,近1年來,震顫逐漸加重,影響書寫、進食等日常生活。伴有頭暈、乏力、失眠、健忘等癥狀,曾就診于西醫(yī),診斷為“特發(fā)性震顫”,服用心得安等藥物,效果不佳,且副作用明顯,遂尋求中醫(yī)治療。精神欠佳,面色萎黃,舌淡,苔薄白,脈細弱,雙手可見明顯震顫,靜止時減輕,動作時加重。
中醫(yī)辨證為氣血虧虛,肝風內動證。久病耗傷,氣血虧虛,不能濡養(yǎng)筋脈,導致肝風內動,發(fā)為震顫。面色萎黃、舌淡、脈細弱均為氣血虧虛之象。頭暈、乏力、失眠、健忘也與氣血不足,腦髓失養(yǎng)有關。于是,給患者開方:黃芪、當歸、川芎、赤芍、地龍、桃仁、紅花、牛膝、生龍骨、生牡蠣、龜板、白芍、甘草等。
結果怎么樣?患者服用2周,訴頭暈、乏力癥狀減輕,手抖較前略有改善。守方加減,加重黃芪用量,并加入雞血藤以增強補血活血之效。服用2個療程后,震顫持續(xù)減輕,可以稍微控制一些,睡眠改善。繼續(xù)守方加減,并囑患者堅持服用。堅持服用了一段時間后,患者訴震顫幅度明顯減輕,可以正常書寫,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1952698495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