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只要提到隋煬帝楊廣,一定是批評其荒淫奢侈,好大喜功,追求享樂,而隋煬帝一生中多次全國巡游也成為楊廣的罪狀之一。公元607年,在楊廣巡游江南之后,楊廣又將目光瞄向了北方,楊廣從長安出發,一直到了突厥在內蒙和林格爾的王庭,之后又從山西返回洛陽。楊廣為什么要北巡呢?楊廣的北巡真的是為了自己的游樂嗎?楊廣的北巡對于隋朝而言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呢?我們今天就一起來讀一讀《資治通鑒》中記載的隋煬帝北巡的這段歷史。
01
《資治通鑒》原文
(原文和譯文的文字版本可以參看本公號同步發布的原文和譯文文章,文字版本可以按自己設置放大觀看,本文囿于篇幅限制,僅放置圖片
原文文字版本請點擊以下鏈接閱讀
02
譯文
03
收獲與反思
隋煬帝為什么要北巡呢?其實主要的根源還是在南方平定以后,北部的邊疆地區仍然是隋朝面臨的最大的不穩定的因素。
面對不大穩定的北部邊疆地區,在過去不過是幾種方式,一種是如同北魏一樣建兵鎮,六鎮實際上就是防御柔然而建的。但這樣的地區建鎮無法實現農業自給,所需要的資源都需要從內地調配,國家的財政的負擔還是非常重的(古代的城鎮天然是農耕的產物,只有農耕才會聚居,游牧只會逐草而居,只會形成部落形態,城市的成本就太高昂了,沒有城市也就不可能采取南方的管理模式去屯兵,游牧民族都是下馬游牧上馬殺敵的)。而一旦國家削減財政,六鎮之亂就是前車之鑒。
而另外就是擴軍,在邊疆屯兵,其實效果可能還不如六鎮,而軍隊對國家的財政負擔會更重。
第三就是修防御工事比如長城了,長城的目的不過就是延緩敵人騎兵的速度,為防御和集結爭取時間罷了。
而隋朝對付突厥,還創造性的搞了以胡制胡,就是分化了東西突厥,扶持啟民可汗上臺,啟民可汗就會死心塌地的效忠隋朝,然后替隋朝去討伐不聽話的勢力,比如西突厥或者契丹等。
而隋煬帝的北巡,其實從現在來看,主要目的就是兩個,一個就是安撫啟民可汗,表示對啟民可汗的重視,讓他更為對隋朝死心塌地,利用東部突厥的幾十萬大軍,去抵御契丹西突厥,可比自己養兵可要費用低太多了。
而隋煬帝的另外一個目的其實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就是要向突厥人展示中原的硬實力和軟實力,讓更多突厥人認為不可能跟中原政權作對,從而親近中原文化并學習中原文化。
所以我們看到這次隋煬帝北巡,一方面配備的兵力就達到了五十萬人,馬匹就有十萬。其實這樣的目的不過就是威嚇突厥人罷了,讓他們看看中原強大的實力,從而放棄跟中原對抗的想法。
此外除了50萬大兵之外,隋煬帝還帶了大量的僧人,道士以及百戲班子。其實放到現在就是一些宗教人士以及文藝工作者。這些人干什么去了呢?其實是向突厥的百姓展示中原的軟實力。對于游牧民族而言,他們的文化和儒家文化是不同的,儒家文化是建立在農耕文明基礎上的,所以游牧民族是不可能理解儒家文化的。但是佛教和道教這種鬼神文化是和草原文化相通的,所以隋煬帝沒有帶儒家的專家而是帶了佛教和道教的專家其實就是向他們展示中原在這方面的先進性。其實后來到清朝統治草原也是靠的宗教是一個道理。
而隋煬帝帶了很多百戲班子也不是為了自己娛樂,他這些戲法天天看,早就看膩了,他的目的是向突厥人展示中原豐富的文化和技藝,讓突厥人對中華文化產生好奇和親近,從而從心理上更愿意接近和接受中原文化。
其實隋煬帝的這種軟硬兼施還是挺聰明的?,F在我們對外其實也是這套思路,一方面要展現肌肉,我們的閱兵,演習其實跟隋煬帝的出巡展示肌肉是一樣的。而我們的文化滲透派各種文藝工作者出國去宣傳中華文化跟隋煬帝派百戲班子的作用也是一樣的。
后來很多人抨擊隋煬帝出巡是為了個人游樂,其實我不這么看,在當時交通那么差的情況下,很多人不知道做那種實木的車的顛簸會是什么樣子,路上的條件也不好,哪如在長安和洛陽舒服呢?長安和洛陽又不是吃不到全國各地好吃的東西,又不是沒有全國各地來的美女,況且這么大規模的出巡,也是不可能隨心所欲想去哪里去哪里的。所以這么做其實更多是政治意義(后來隋煬帝西巡很多貴族死在了路上其實就是明證,路上的條件還是太差了,跟現在的交通沒法比)。
很多人說隋煬帝這么做勞民傷財,確實這么做的成本挺高的,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但是比較起要養軍隊防御,比如要搞當年的六鎮,算一算成本可能更高,效果未必更好。
而隋煬帝的這次出巡效果如何呢?
我們看效果還是非常好的,當時的突厥的啟民可汗看到隋朝有如此強大的軍事力量,隋朝的皇家有如此的威嚴,其實是震懾住了他們,突厥中最好戰的分子看了隋煬帝的陣勢,估計都會打消跟隋朝直接開戰的想法。很多時候很多人就是井底之蛙,不讓他們看到我們真正的實力,他們總是心存妄想的。有的時候該秀肌肉就是要秀肌肉的。
而啟民可汗對于隋朝的要求可謂是滿口答應,連大帳周邊的雜草都帶著貴族親自給拔了。而啟民可汗更希望隋煬帝讓其穿華夏衣冠,以表示其徹底歸順華夏。
很多人覺得這挺好啊,但為什么隋煬帝反而拒絕了呢?
其實這里就顯現了隋煬帝的聰明和智慧。
因為隋煬帝作為一個政治家,當然清楚突厥的可汗也不是絕對的權威,突厥也是各個部落的集合體。啟民可汗之所以成為突厥的可汗,是因為很多人認為他可以為突厥人主張利益。
所以隋煬帝做得這些工作是給突厥的其它部落看的,不是給啟民可汗看得,就是讓其他的勢力打消和隋朝敵對的想法。
但是如果啟民可汗走得跟隋朝太近,甚至要改變突厥的文化,這里面就存在風險了,就很有可能一些突厥的保守勢力會發難,認為啟民可汗拋棄了突厥的文化,從而會尋求推翻啟民可汗,那么就得不償失了。
所以從這一點來看,隋煬帝還是一個對時局看得恨透的政治家,或者說隋煬帝身邊有一群合格的智囊在輔佐他。其實后來清朝對草原的統治不是用儒家,而是用宗教是一個道理。
而隋煬帝北巡的另外一個目的其實也是在考察各地的官吏,他所巡視的這個區域更多是北齊故地,而這塊地方對于隋朝是太重要了。所以一路巡視下來,就讓隋煬帝對各地的治理情況了如指掌。為什么現在領導人依然要下基層視察,單純的聽匯報,實際上很容易消息閉塞,而下去走雖然可能看不到全貌,但是有些問題總是會暴露出來的。
而且我們看到為了北巡,隋煬帝又修建了大量的基礎設施,比如山西通向河北的道路等等。其實這都是為了國家整體的管理服務的,并不完全是為了隋煬帝個人的所謂享受服務的。有些事情是功在千秋的事情。
當然,隋煬帝的北巡,搞了如此大的規模,包括修建道路,為大軍提供補給等都加重了百姓的負擔,這也是客觀存在的。所以隋煬帝的北巡應該是有功有過的,因為不北巡,有些錢比如道路的修建,比如軍費開支等,也是需要花出去的。
所以歷史需要客觀的去看,不管哪個朝代,有些統治者也需要客觀的去看,功是功,過是過,不能說一個人有了錯誤就否定他所有的功績,就認為他是十惡不赦的,把一個人臉譜化,就永遠不可能從歷史中汲取真正的經驗和教訓。
關注《讀史學文》,解碼更多王朝興衰密碼
加入讀史明智知識星球,探討更多感興趣的歷史話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