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視野下的北魏恒州刺史研究
文 | 馬志強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奪得今山西、河北地區以后,為了統治的需要,于天興元年(398)七月把首都從盛樂(內蒙古和林格爾)遷往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王朝以平城為都97年,近一個世紀。在這近百年的時間里,作為北魏都城的大同,一直是我國北方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也是各族人民交流的中心和中國北方的佛教中心。
內蒙古和林格爾盛樂博物館展品
這時平城以京都兼司州、代尹治。司州、代尹的地方權利或者被中央的強勢所掩蓋,或者異化為中央部門權利。表現為歷史記載比較少而零碎。張金龍曾梳理北魏前期司州長官司隸校尉的任職人員,道武帝時期可考的任職者有拓跋順、庾路2人,太武帝時期宋宣1人,文成帝時期杜胤寶1人。孝文帝時,元贊曾任司州刺史,“初置司州,以贊為刺史,賜爵上谷侯。……詔贊乘步挽入殿門,加太子少師,遷左仆射。孝文將謀遷洛,諸公多異同,唯贊贊成大策”。以上5位司州長官,宗室2位,鮮卑代人1位,外戚1位,漢人1位。說明司州長官以鮮卑代人為主,間有外戚、漢人。從時間先后來看,依次為道武帝時期拓跋順、庾路2人,太武帝時期宋宣1人,文成帝時期杜胤寶1人,孝文帝時元贊1人。無論如何,鮮卑代人以傳統魏晉司隸校尉、司州刺史作為京城的最高地方行政長官,表明了對中原傳統官制的認同,顯示了主動學習和自覺融合的意愿;而司隸校尉、司州刺史作為京城的最高地方行政長官鮮、漢間用,也說明了鮮、漢在政治管理理念上的融合和民族上的交流。
內蒙古和林格爾盛樂博物館展品
北魏遷都洛陽后,在平城設立恒州刺史,作為地方的最高行政長官,負責該地的軍事、經濟、民事等事務。《南齊書·魏虜傳》所說的“胡風國俗、雜相糅亂”。“雜”與“亂”正是北魏平城時代的一個表征,說明其文化來源是多元的,多元文化彼此滲透、互相影響,形成了北魏平城時代的歷史主色。遷都洛陽以后,仍然保持多元文化彼此滲透、互相影響、彼此融合的態勢,并有過之而無不及。從恒州刺史的選人用人方面就可以看出其中的梗概。
我們從正史與墓志中共檢得恒州刺史32例,其中元氏10例,占總數的31.25%;勛臣八姓7例,占總數的21.875%;代人7例,占總數的21.875%;內附遼東高氏、遼西韓氏、鮮卑慕容氏各1人,共3例,占總數的9.375%;漢人晉宗室后裔司馬氏、弘農楊氏、魏郡暴氏各1人,共3例,占總數的9.375%;不確定2例,占總數的6.25%。很明顯,恒州刺史的最佳人選依次為元氏宗室、勛臣八姓、代人,漢人和內附降人分別占到一成。
內蒙古鄂倫春拓跋鮮卑歷史博物館展品
我們可以將他們按照朝代進行分析。在孝文朝明確有5人,其中勛臣八姓有3人,元氏宗室有2人。勛臣八姓在人數上占有優勢。
宣武朝的恒州刺史,前期基本上就是元氏宗室與勛臣八姓之一的于氏交替把持。這一時期是恒州地區與恒州刺史步入正常軌道的階段。經過孝文帝平叛和5年多的遷都實踐,代鄉舊族也都自覺或不自覺地認可了這一事實。鮮卑人逐漸認同了中原的風俗,鮮、漢一體已成共識。稍后,有尉羽、封靜、高植等人的加入。
再進入孝明朝,就基本上沒有前面那樣有規律。擔任恒州刺史的人選成分也比較復雜,在可以確定的6人中,有元氏宗室3人,另外有鮮卑化的漢人3人。元氏宗室保持著一定的優勢,但漢人也擁有半壁江山。
我們無論怎樣對恒州刺史任職人選的族屬進行分析,都會發現,其資格是必須與北魏王朝的統治者的目標相一致,當然最為信任的是元氏宗室和沒有站錯隊的勛臣八姓于氏,其次是代人,以及漢人和內附的降人。但不論怎么對族屬進行分類,都不能忽視其中的融合趨勢和北魏社會全面步入華夏式國家這樣的事實。
北魏遷都洛陽以后,漢化改革進入到攻堅階段,高祖孝文帝的全盤漢化改革,迫使以拓跋宗室為核心的廣大胡人勛貴的價值觀念和氣質風貌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以漢化和士族化為趨勢的文化浪潮席卷胡人上層,北魏政權的運作和官僚的銓敘機制也隨之變化。具體反映到恒州刺史的選拔上,他們也呈現出相近的風格與特質。
內蒙古鄂倫春拓跋鮮卑歷史博物館展品
應選者漢文化修養良好。陸叡,“沉雅好學”。元澄“少而好學”,“表上《皇誥宗制》并《訓詁》各一卷”。元志“歷覽書傳,頗有文才”。元順“初書王羲之《小學篇》數千言,晝夜誦之,旬有五日,一皆通徹。……十六,通《杜氏春秋》,恒集門生,討論同異。于時四方無事,國富民康,豪貴子弟,率以朋游為樂,而順下帷讀書,篤志愛古。性謇諤,淡于榮利,好飲酒,解鼓琴,每長吟永嘆,吒詠虛室。世宗時,上《魏頌》,文多不載。……撰《帝錄》二十卷,詩賦表頌數十篇,今多亡失。”有《蠅賦》傳世。“身甘枯槁,妻子衣食不充,嘗無擔石之儲,唯有書數千卷”。元繼“博之以文章,加之以禮樂”。
應選者以干才著稱。元澄“貞固俊遠,郁為宗杰,身因累朝,寧濟夷險,既社稷是任,其梁棟之望也”。元志“清辯強干”“不避強御”。元匡“性耿介,有氣節”,“廉慎自修,甚有聲績”,“時世宗委政于(高)肇,朝廷傾憚,唯匡與肇抗衡。先自造棺,置于廳事,意欲輿棺詣闕,論肇罪惡,自殺切諫”。于果,“嚴毅直亮”。高植“清能著稱,當時號為良刺史”。封靜“以干用稱”。楊鈞“頗有干用”,“所居以強濟稱”等。恒州地當特殊,恒州刺史責任重大,政務、軍務、財務交織,萬緒千頭,勢必需要有辦事能力、政治遠見、工作經驗的全才型領導坐鎮統籌,保證該地的社會經濟穩定和繁榮。
大同市博物館展品 圖@大同市博物館官微
恒州平城是北魏的舊都,是北魏的龍興之地和大本營,即便是遷都洛陽了,這里也是北魏的北方區域中心,以它為軸心構造的北方六鎮,是北魏后期抵御和抗擊陰山以北的柔然的前沿基地,其戰略地位特別重要。平城作為鮮卑拓跋部和北魏政權封建化的最重要一站,是當時的文明中心,鮮卑人和鮮卑化的胡人,受漢文化精髓的浸潤較深。遷都洛陽以后,他們整體更加醉心中原漢文化和華夏文明,價值觀念呈現漢化、士族化、文士化趨向,官吏漢化、士族化、文士化有益于推進國家的整體封建化和漢化,有益于推進北魏國家的發展,有益于推進鮮卑拓跋部和北魏政權向更高的文明邁進。文士化的轉變也使他們真正具備了管理國家的能力和智慧。作為恒州平城這樣重要地域的首領,應該足智多謀,善學勤思,有大局意識和全局觀念,必須有具有深厚漢文化修養的賢能高人,才能擔此重任。恒州刺史有明顯文化融合的因子,而此鮮卑非彼鮮卑,身兼文武,儼然等同于中原士人。
大同平城區御河東岸北魏平城建筑遺址
實際恒州也同六鎮一起,隨著遷洛時間日久,距離中央越來越遠,離國家中心越來越遠,日漸被弱化、邊緣化;其地方長官也逐步人微言輕,最終與恒州一樣退出歷史舞臺。
總之,恒州刺史選人比較嚴格,以元宗室和北方代人為主體,適當地選用一些胡化的漢人近臣;對于曾經背棄過皇帝的群體,一般不再作為任職人選;恒州刺史的基本素養比較高,身上有明顯文化、族群融合的因子,而此鮮卑非彼鮮卑,他們身負變革的重任,偃武修文,文武兼具,綜合素養比較高。他們在恒州平城,有能力擔負起管理人民、發展經濟、守衛國家北疆的重任。
本文首發于2025年7月23日《大同日報》
文 | 馬志強 圖 | 任蘇亮 殷 鑫
編輯 | 新大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