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僅僅是塵封的檔案與遙遠的故事嗎?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包茂紅教授的全新力作《歷史研究的新探索》將改變你的認知!這部凝聚作者四十年史學耕耘與全球行走智慧的著作,以環境史為銳利透鏡,為我們打開了理解人類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全新路徑。
本書是包茂紅教授從事環境史教學和研究的部分記錄,是行走和思考的結果,是體驗和條理化的產物。作者通過理論探索、實例研究和書評導讀既評述已有研究成果,又探索和實踐環境史研究的新思路與新方法,最終希望建構不同于傳統歷史的新型歷史。本書的寫作風格不同于書齋問學式的論文格式,而是具有較強的個人生命體驗特色的新風格,展示的是活生生的歷史。
這不僅僅是一部環境史專著,更是一次關于歷史研究本質、方法與書寫風格的深刻探索。它挑戰固有范式,融匯自然與人文,以全球視野和強烈的現實關懷,為我們思考發展、生態與不確定的未來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歷史智慧。翻開本書,開啟一場顛覆性的歷史認知之旅!
摘自《歷史研究的新探索》
文 | 包茂紅
從1984年進入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學習算起,不知不覺已在歷史學的大海中撲騰了40年。這40年是中國和世界發生巨大變化的時期,改革開放讓我們有條件睜眼看世界,能夠與國際學術界進行交流;冷戰的結束給世界帶來了更多不確定性,理解世界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不同學科的合作。正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中,走出傳統、開拓創新的沖動無法抑制。幸運的是,在自己學習的歷史學系,就有兩位才華橫溢的歷史學家做出了表率,他們是開拓現代化理論和世界現代化進程研究的羅榮渠教授和開拓亞太區域史研究的何芳川教授。兩位先生都家學深厚,雖然遭遇曲折,但都不墜青云之志。他們當時都已是自己領域的頂尖學者,如果能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繼續耕耘下去,很容易成為領軍學者,但他們都敏銳感受到了時代變化,并對自己的研究領域和方向毅然做出調整。這種沖破框框、探求新知的英雄氣概具有極強的感召力,對當時的青年學子產生了或顯性或隱性但都極其重要的影響。
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經濟高速發展,與此同時北方的沙塵暴肆虐,淮河流域出現癌癥村。巨大的反差促使人們思考發展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要過有錢但去醫院的生活還是健康快樂的生活?1995年10月底,在北京還經常下“泥雨”的季節,我去德國進修,那里干凈、清新、“自然”的環境狀況不但與北京形成強烈對比,也讓我想起自己在燕山石化公司聚酯廠工作那一年的獨特經歷(工廠效益非常好,福利之豐富更是外界難以想象的,但車間和廠區的空氣污染也很嚴重,自己還曾“享受”了一年的進山費和污染費)。這些都促使我思考到底應該學習什么。在非洲史和人類學的課堂以及研討會上,發現了非洲史研究的新動向,那就是從尋找非洲人的歷史能動性出發關注歷史上人與環境的關系。顯然,環境史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同時也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這不正是自己尋尋覓覓、終于找到并需要傾注精力研究的領域嗎?德國是我發現環境史研究新領域的地方,非洲是我從事環境史研究的切入口。
環境史研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最難在于轉變思維方式。現代人從幼兒園到大學接受的都是所謂科學思維訓練,即人與環境二分,人研究、利用、改造環境,環境是祛魅的客體。在此基礎上進行的環境保護其實就是為了人的利益而推動的功利性保護。這種思維根深蒂固,不但成為科學研究的基本思路,也是指導現代人生活的準則。然而,環境史是在環境整體中重新認識人與環境的關系,是整體論和有機論的思維。要從前者轉變為后者殊為不易。通過大量閱讀相關資料似乎能實現轉變,但遇到現實問題又很容易出現反復,因為一方面在成本效益核算中前者似乎更劃算,另一方面后者的理論缺乏堅實的體驗支撐。受京都大學山岳會的啟發,在極限運動中能夠體會到與換位思考、以天參天不同的思路,而這種思路在生死一線之際體會得最為明顯,也最為刻骨銘心。這種本質性的、生命體驗式的思維大體上可以轉換為一種基因式的、內在的新思維,以此思維建構環境史易于成為一種自覺的行動。本書中有關跑步史的文章可以視為探索這種新思路的輔助產物。
研究外國環境史不能僅僅紙上談兵,現地考察是必不可少的。Fieldwork不同于Fieldtrip,前者是要真正融入當地環境,從作為環境有機組成部分的內部視角觀察環境整體,后者是走馬觀花式的、查找資料的、從外部視角觀察作為他者的環境的方法。采用這兩種不同的方法自然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前者有助于形成符合實際的、受當地人認可的,但又具有研究者特點的結論,后者形成的是異質化的、自說自話的結論。本書中的實例研究和非洲專題的主要思想與基本觀點都是文獻研究和現地考察相結合的產物,其中有些在成文時寫入了現地的感受,有些沒有寫入,在電子媒體上發表時有些還插入了現場拍攝的照片和視頻,但在成書時舍去了這些鮮活的資料。其實,無論是照片還是感受,都帶有強烈的個人主觀色彩。換言之,外國環境史的建構,即使是身臨其境,也是作者、當地人和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是不可復制的文化建構。
在大學里教授環境史課程、培養環境史方向的專業人才就需要開出不同層次的課程,從時間規模上要兼顧通史和斷代史,從空間規模上要平衡全球史、區域史和民族國家史,在專題上涉及環境史研究的四個不同面相,同時還要開設史學史和史料選讀課程,在教會學生讀書的同時,學會選題和分析,最終寫出合格的學位論文。這無疑是項艱難的工作,因為在傳統歷史學中,經過長期的建設形成了比較合理的教師隊伍和課程結構,而在環境史建設的初期,所有這些工作都得一個教師來完成。要想在課程中講出新意,非得自己在某些重要方面做出研究不可,非得時時留意最新研究成果不可,非得兼顧環境史的所有面相不可。本書中的大部分內容都是為了教學而有意探索的成果,尤其是經濟史與經濟環境史部分,既是自己彌補知識結構缺陷的努力,也是完善教學內容的舉措。
說到讀書,約定俗成的做法是先博后約、先泛后精,其實,這兩種類型不完全是先后關系,也可以是平行并進、相互交織的關系,尤其是閱讀專題著作。沒有博覽群書,就不能掌握該領域的全貌,也不能了解最新的動態,就不能找到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沒有專深的閱讀和研究就不能深化對整體的認識,也不能形成論題上的推進和更新。對作為多學科研究領域的環境史研究而言,讀書絕不能局限于歷史學范圍內,與環境史相關的其他領域或學科也不能忽視。然而,要理解其他學科的知識,需要付出比理解歷史學專著更多的努力,自然也能獲得更多獨特的收獲。評價這些著作,既需要歷史學的眼光,更需要相關專業的知識積累。在這個意義上,跨學科研究也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事情,本書中的書評導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種有意而為的嘗試。
包茂紅教授在麥克格雷格博物館查檔
本書是作者從事環境史教學和研究的部分記錄,是行走和思考的結果,是體驗和條理化的產物。這是一本從全球視角探索歷史研究新領域和歷史寫作新風格的書,通過理論探索、實例研究和書評導讀,既評述已有研究成果,又探索和實踐環境史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最終希望達成建構不同于傳統歷史的新型歷史的目標。這本書的寫作風格不同于書齋問學式的論文格式,而是具有較強的個人生命體驗特色的新風格,展示的是活生生的歷史。在寫法上,風格并不統一,收入本書時也沒有刻意去改寫,而是保留了原貌。這既是對過往的尊重,也是保留探索歷程的嘗試。之所以命名為新探索,就是在保有其鋒芒的同時,也隱含著繼續完善的意圖。本書中的想法不一定成熟、老道,但鮮活、有趣、獨特。
記得一位才情縱橫的成功商界師兄曾給我寫下這樣的話:“用腳步丈量河山,用手機記錄自然,用知識普惠學子,用開放包容一切!”應該說,這是對環境史學者理想狀態的文學化表述,我雖不能至,但心向往之,亦努力之。
2024年猛暑于大阪大學
《歷史研究的新探索》
作者 包茂紅
出版日期 2025.05
編輯推薦
本書是包茂紅教授從事環境史教學和研究的部分記錄,是行走和思考的結果,是體驗和條理化的產物。作者通過理論探索、實例研究和書評導讀既評述已有研究成果,又探索和實踐環境史研究的新思路與新方法,最終希望建構不同于傳統歷史的新型歷史。本書的寫作風格不同于書齋問學式的論文格式,而是具有較強的個人生命體驗特色的新風格,展示的是活生生的歷史。
包茂紅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和北京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雙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世界環境史研究中心主任。曾任慕尼黑大學、薩塞克斯大學、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大阪大學、雅典耀大學等高校、國際研究機構的高級研究員或特任教授,擔任國內外多家學術雜志和叢書編委。主要研究領域是亞非史、環境史、海洋史和世界近現代史,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多篇,代表著作包括《森林與發展:菲律賓森林濫伐研究(1946—1995)》(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8年),『中國の環境ガバナンスと東北アジアの環境協力』(はる書房,2009年),《環境史學的起源和發展》(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另有譯著和編著多部。
↓ 點擊名片,關注浙江人民出版社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