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公里,聽起來是不是有點離譜,尤其對普通騎友來說,這個數字剛一出來,估計大部分人心里都得咯噔一下,畢竟這可不是哪天心血來潮就能隨便刷掉的“日常小目標,它更像是騎行圈的分界線——新手、老司機、速度狂魔,誰能過這道坎,誰就有了吹牛的底氣,這里面的“均速問題,最近在騎友圈里也是對噴得挺熱,大家對于“騎150公里到底均速多少才算合格這事,真是眾說紛紜,各有各的道理,今天我們就試著冷靜拆一下局,看看這事到底哪一派說得在理,誰又在擺爛
先講明白,150公里這個距離絕對不是小打小鬧,從北京騎到天津,或者上海到蘇州,這樣一說,畫面感立刻拉滿,別說新手了,就是老司機,心里沒點數都不敢輕易下場,所以每當有人在群里曬出“今天150公里均速XX的數據,總有一堆點贊回懟,不是夸你牛,就是懷疑你P圖,為什么爭議這么大,核心就是:你的均速到底怎么算,算不算路況、算不算休息、算不算風向,這里面水分太多,外行人一聽二十五、三十,滿臉問號,懂行的才知道,這里面的貓膩比球場VAR還多
但話說回來,大伙最關心的還是:到底啥樣的均速才算靠譜,稍微拆開說,新手小白如果能把均速穩定在20-25公里/小時,基本就算合格了,這個數據放到實際操作里,你得騎7個半小時左右,中間再加點補給、撒點歡,保守估計一整天就搭進去了,老司機水平呢,大多數能飆到30-35公里/小時,這聽著很炸裂,但實際上路也就五個小時左右,當然,這里邊的前提是你體力、經驗、裝備都在線,至于那些“速度狂魔,動不動40公里/小時起步,這種水平,圈里真沒幾個,別說普通騎友了,職業隊都得掂量掂量,所以某種程度上,均速的“鄙視鏈也就這么形成了
問題來了,為什么同樣是150公里,大家的均速差距能拉這么大,這事其實挺現實,路況是最大的變量,平路、山路、碎石、鄉道,每一種路況都直接決定了你的均速上線,就像足球場上主場和客場的區別,有人說“我平路30山路25,聽起來沒毛病,但你真去爬兩小時坡試試,保準你懷疑人生,再加上天氣因素,風向一變,哪怕是老司機,逆風騎行直接“擺爛,順風追風就跟開掛一樣,但這東西沒法全程指望,誰也不能保證150公里都是順風局
還有一層,裝備差距也是一大看點,公路車、山地車、復古車,拋開情懷不談,公路車的速度優勢是肉眼可見,輕便、阻力小,適合長距離巡航,山地車雖然皮實,但你上到公路上,分分鐘被公路車“對噴,復古車就更別提了,玩的是feel,講究的不是速度,騎行圈里很多新手糾結均速,其實沒弄明白自己騎的什么車,這直接影響你對150公里的“容忍度
說到個人狀態,這事也不能忽略,體力、耐力、心態,三樣缺一不可,有人覺得自己平時鍛煉還行,真上路才發現,長距離騎行靠的不只是蠻勁,更考驗你對節奏的掌控,騎得慢了心煩,騎得快了體力崩,過程中再遇上點小插曲,比如爆胎、抽筋、鬧肚子,立馬掉隊,騎行圈的老話說得好,“一半靠腿,一半靠腦子,還有一點,心情也挺關鍵,帶著好心情上路,哪怕均速不高,你也能樂在其中,反之,死磕數據,最后變成自討沒趣
其實,很多人還忽略了補給和休息的節奏,150公里不是短跑,絕對拼的是續航,老騎友都知道,每騎一兩個小時就該停下來休息、補充能量,別看這點時間,算到最后,均速直接被拉低,但你不休息的話,后半程直接原地爆炸,這種節奏掌控,才是老司機和新手最大的區別,就像比賽中的“戰術犯規,該休息就休息,別逞強
網絡上關于“騎行150公里均速多少才合適的爭論還會繼續,不同水平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有人曬圖有人點贊回懟,有人追求極限有人享受過程,但有一點是共識:數據不是全部,體驗才是王道,尤其是長距離騎行,別讓均速綁架了你的樂趣,畢竟,能跑完150公里本身就是一場勝利,沒必要為了那點數字和別人較勁,真正的老司機,是知道什么時候該沖,什么時候該穩的人
最后一句話,如果你已經刷過150公里,無論均速多少,都是值得點贊的事,沒刷過的也別慌,慢慢來,別讓數據變成壓力,享受騎行本身,比什么都重要,這才是騎行最該有的樣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