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昨日刊發的報道《守護好1.96億未成年人的網絡童年》披露了邯鄲初中生殺人案的更多細節。
據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了解到,被寫入今年“兩高”工作報告的初中生殺害同學埋尸案中,主犯張某某沉迷于在槍戰游戲中“殺人”“舔包”(擊敗對手玩家后獲得該玩家的物資),日常在短視頻平臺也愛看“舔包”直播,他對游戲中的“殺人”后獲得該人財物的行為模式非常熟悉。
根據此前邯鄲中院宣判的通報,案發前,經張某某提議,與同班同學李某多次共謀殺害王某某后平分王某某錢財。
張某某、李某共同致王某某死亡后,將尸體掩埋。張某某將王某某手機微信賬戶中的錢轉入自己微信后與李某平分。
這筆錢是多少呢?被害人家屬接受新京報采訪時透露,微信的轉賬記錄是191元。
前述報道提到,國內外研究表明,在心智不成熟的情況下,許多沉迷網絡暴力游戲的未成年人對暴力行為會產生脫敏效果,有可能將游戲人物以及環境與現實人物混淆,將游戲中的攻擊行為帶入現實生活中。
更令人唏噓的是,受害人王某某同樣是這款網游的忠實粉絲。
報道說,案發當天,王某某被張某某以贈送一款稀有游戲皮膚(游戲中槍械的炫酷涂裝)為誘餌,騙至案發地點。
報道引述了最高法少年審判工作辦公室法官的說法,在對未成年人參與實施的嚴重暴力犯罪的調研分析中,暴力、色情音視頻、游戲等不良網絡、影視信息的誘導成為犯罪的重要誘因之一。
張某某已被頂格判處無期徒刑,留給我們的關于治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思考還有很多。
未成年人網絡沉迷帶來的一大影響,是對其日常在學校接受教育產生沖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中部地區某縣城采訪了解到,盡管當地學校不允許攜帶手機進入校園,每天安排人在校門口使用儀器檢查,但周末回到家,學生們使用手機幾乎不受限制。
據一所小學校長估算,該校90%以上的學生會玩手機游戲,每年暑假過后都會有幾個學生不愿來上學,“特別是聰明、學習好的學生,反應比較快,游戲也能玩得好,從中獲得的成就感也多。”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國家雖然多次出臺政策,相關情況也得到明顯改善,但“新華視點”記者近期調查發現,網絡平臺上,仍有一些商家宣稱“幾元繞開限制”“不設防暢玩”,誘導孩子過度使用甚至沉迷網絡游戲。
一些學生經常在課后、半夜等時段玩網游,且連續玩好幾個小時。
今年4月,安徽一名9歲孩子在小程序上玩游戲,一天時間充值7000多元。扣款記錄顯示,一個小時內,每隔幾分鐘就有一筆充值扣費,單筆最高648元,最頻繁的時候一分鐘內支出3筆648元扣款。
記者在黑貓投訴平臺搜索發現,未成年人游戲充值相關投訴達3萬多條,不少投訴涉及的充值金額過萬元。
北京互聯網法院2024年審理涉及未成年人游戲充值和直播打賞案件400多起。據了解,根據此前判例,訴訟中要求返還的平均標的金額是8萬元。
根據相關規定,所有網游必須接入防沉迷實名驗證系統,所有網游用戶必須使用真實有效身份信息進行游戲賬號注冊并登錄,網游企業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實名注冊和登錄的用戶提供游戲服務。
《第六次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調查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上升至1.96億人,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達97.3%,互聯網已經全面融入當代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和學習當中。
去年1月1日起實施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規定,網絡產品和服務提供者不得為未成年人提供游戲賬號租售服務,否則將視情況處以不同金額的罰款,暫停相關業務、吊銷相關業務許可證等處罰。
蘭州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王洪鵬建議,有關部門和地方加強執法監管,開展專項檢查,嚴厲打擊違規行為,確保防沉迷工作落到實處、取得實效;平臺也應強化監督檢查,屏蔽相關關鍵詞,及時處置違規商家并上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