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代的浪潮下,母嬰行業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線下渠道持續收窄,線上渠道迅速擴張,而新生兒數量的波動更是為整個行業蒙上了一層厚厚的不確定性。
在困境中掙扎,又在希望中探索,廣大的從業者們正在這風云變幻的市場中尋找一條生存與發展之路。但無論如何,可以明確的是,母嬰線下渠道的價值永遠不會被磨滅。
母嬰線下渠道持續收窄,跌破六成
眾所周知,今天的母嬰行業存在三大困境:電商價格戰、渠道內卷以及新出生人口持續下降。三方協同作用下,母嬰行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
趨勢下,很多新生兒用品像嬰配粉、紙尿褲等市場需求量大幅下滑,市場規模萎縮,閉店潮加劇。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年底,全國只剩下最后15萬家母嬰店。更有很多母嬰人上演了“逃離”,跨界做起了餐飲、電商等。
好在今年1月,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人口統計數據給行業注入了一劑鮮有的“強心劑”:2024年,中國新出生人口數為954萬人,比2023年增加了52萬人。這是7年來,新出生人口首次出現了回升,也為母嬰行業注入了久違的活力。
正所謂,新生兒數量回暖嬰配粉行業先知。不少奶企已經感受到了回暖的趨勢:“2024年,一些區域市場的數據顯示,1段奶粉銷量出現了上升,開始接近2段奶粉的銷售量?!?br/>
不過,據多方預測分析,“2024年人口出生率出現逆轉大概率只是階段性反彈,實現長期逆轉還有很長的路要走?!?br/>
與此同時,放眼整個母嬰行業,新增加的52萬人口數量仍然只是“杯水車薪”,母嬰“寒冬論”持續蔓延,尤其是對母嬰實體業沖擊重大。
魔鏡洞察數據顯示,2024年第一季度,母嬰線上渠道銷售額突破440億元,銷量接近5億件,線下渠道雖然具有規模優勢,但線上渠道正在持續擴大。
尼爾森IQ發布的《洞察周期,穿越周期,中國母嬰市場報告》中也揭露了一組數據,2022年—2024年,母嬰行業線下渠道的銷售額占比逐年下降,分別為69.4%、64.9%和59.7%;線上渠道的銷售占比持續攀升,分別為30.6%、35.1%、40.8%。
是以,母嬰行業競爭格局正悄然發生著變化。線上渠道憑借其便捷性、豐富的產品選擇以及價格優勢,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進一步擠壓了線下母嬰店的生存空間。
消費萎縮,競爭激烈,實體母嬰面臨多重壓力
或許數據的變化只是微妙的,但在線下渠道的走訪中,對“蕭條”的感受更加直觀,比比如隨處可見閉店倒閉的母嬰店。在大量走訪實體母嬰店后,筆者總結了當下實體母嬰遇見的一些明顯困境:
消費者購物習慣發生了巨大改變。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電商平臺蓬勃興起,其商品種類豐富、價格透明、購物便捷等優勢十分突出。
不少母嬰產品標準化程度較高,與電商匹配度高,消費者能輕松在平臺上比較不同品牌和產品。像拼多多等社交電商平臺,以低價策略和便捷購物體驗,吸引諸多對價格敏感的母嬰消費群體,截留了很大一部分客源。
同時,新一代父母消費觀念更加理性和多元化。他們更注重產品品質、安全、功能和個性化,不再依賴母嬰實體店的專業推薦,而是通過各種渠道自主了解產品信息,對線下門店依賴度降低。
行業競爭也愈發激烈。母嬰市場潛力巨大,吸引了眾多投資者和商家涌入,導致市場飽和,競爭白熱化。線下母嬰實體店產品同質化嚴重,缺乏差異化競爭優勢,不少門店只能靠“價格戰”爭奪客戶,利潤被不斷壓縮。
此外,成本壓力也是重要因素。城市化加快和商業租金上漲,使母嬰線下實體店房租成本升高,尤其在核心商圈和繁華地段上,房租占店鋪運營成本的很大比重。
同時,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力成本上升,為吸引和留住導購人員和服務人員,店鋪需支付更高工資,還要投入資金進行員工培訓。在渠道走訪中,筆者就曾看到因店員流失而被迫長期閑置的服務板塊。
與此同時,部分店鋪管理模式粗放,缺乏科學運營管理體系和數據分析能力,對市場變化和消費者需求敏感度低,難以及時調整經營策略和產品結構,在庫存管理、營銷推廣、客戶關系維護等方面也存在不足,影響經營效益。
母嬰消費者正在回歸實體?
盡管種種數據指向母嬰線下渠道頹勢明顯。但需要注意的是,2024年線下母嬰店銷額重要性仍占55.2%,雖較2022年的63.6%有所下滑,線下渠道仍然是母嬰行業的銷售基石。
數據顯示,2024年,近6成的母嬰品類銷售仍然源自線下渠道。以牛奶粉和羊奶粉為例,線下母嬰渠道銷售占比分別達到了63.6%和84.8%。
因此,線下渠道不可被替代,專業導購、實物體驗及附加服務是實體母嬰店的核心競爭力,也是線上渠道無法比擬的優勢所在。
正如安徽一家母嬰店老板告訴筆者,“當客戶把孩子最脆弱的階段托付給你時,冰冷的屏幕永遠替代不了面對面的溫度,所以母嬰消費終將回歸實體。”
實際上,在近期的渠道走訪中,有不少母嬰店老板告訴筆者,發現了一個趨勢:母嬰消費正在回歸實體店。
其中,蕪湖一家母嬰店老板告訴筆者,她認為母嬰“寒冬期”已經過了,從去年開始就看到行業出現了回暖趨勢。當然,這種回暖是一種商業理性的回歸,不再是踩著風口躺著賺錢,也是真真正正去經營一門生意。
她表示,“首先母嬰行業永遠都會存在,不能說行業多難做,而是說大家越來越專業了,從選品、裝修、會員管理再到營養調理等方方面面,從業者要花200%的心思認真去做。”
據她統計,以前來店內消費的顧客10個人中,有6-7個經常在線上購買母嬰用品。但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來實體店里消費的顧客越來越多。現在至少有60%消費者正在回歸線下,進店詢價和體驗母嬰服務。
“一來,消費者到店消費后會發現,線上線下的價格相差并不大;第二,母嬰成交的基本邏輯是信任,人與人當面溝通不僅更方便,效果也更好。”她表示。
線上拼效率,線下拼價值。母嬰行業的本質是一盤信任生意,建立在復購和留存率之上。換言之,母嬰生意是一門人情生意,但用冰冷的效率去衡量人情是一個偽命題。今天的母嬰行業拼的是服務和價值。
是以,線上可以取代作為效率的部分,但取代不了作為價值的部分。但要注意的是,拼效率之余,網購還是假貨、質量不合格產品的重災區。在緊追效率之余,尤其對嬰幼兒產品而言,品質與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天下之治,有因有革,期于趨時適治而已。母嬰行業正面臨挑戰,但只要從業者們能夠堅守初心,充分發揮線下渠道的優勢,同時積極擁抱線上渠道的變革,在產品品質、服務體驗上不斷深耕,便有望在這場變革中尋得持續的增長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