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書道”是我國書法的一個分支,從該國書家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出晉唐筆法的影子。如果對比中日兩國的書法歷程,會發現我國是“百家爭鳴”“絢爛多彩”,不同風格、不同字體屢出名家;而島國則是“一脈相承”,如同一根樹枝上開出不同花朵。
“遣唐使”來華帶回去了很多名家法帖,如二王、顏真卿、徐浩、張旭、懷素、柳公權、白居易等,這使得該國書法突飛猛進。當代書法家啟功認為,日本書法就勝在始終以晉唐法帖為師,沒有沾染上碑版、刻本的習氣。
啟功說道:“日本書道,實傳東晉六朝以來真諦,蓋自墨跡熏習,不染刀痕蠟漬也。”而且水平“此皆真行之典范,與中土中唐以來名家,固兄弟行也。”日本書法有兩大鼎盛時期,一是平安時代,誕生了“三筆三跡”;二是江戶時代,出現了“寬永三筆”。
其中“寬永三筆”之一的松花堂昭乘,被譽為日本古典書法的“集大成者”,有“島國‘書圣’”美譽。它融合了中國的王羲之、李邕、懷素與日本空海、小野道風、藤原行成諸家筆意,融會貫通而自成一家,其行草書《白居易長恨歌》極為經典。
松花堂昭乘,生于1582年,卒于1639年,生于攝津,姓喜多川,號小廚師翁、南山隱士等,他精于禪宗與書畫,曾擔任過幕府將軍的書法老師,據說,但是很多上流人物都拜他為師,弟子數量超過了1萬人。學界認為,松花堂昭乘的字是我們學習晉唐筆法的“捷徑”,用筆嚴謹自然,又便于上手,論美感不輸于任何一位唐代大師。
《白居易長恨歌》全卷縱約29厘米,橫超過2米,總計800余字。用筆以中鋒為主,兼具晉唐用筆之“骨力”與日本“和風”的細膩,起筆多露鋒切入,收筆或回鋒圓融或空收帶虛靈,顯二王帖學的流美。轉折處方圓隨勢,剛柔對比中見筆墨節制。
結字欹側生姿,虛實相生,字形多取縱勢,偏旁部首常作欹側處理,似斜反正,撇畫拉長,展現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的動勢。章法自然天成,氣脈貫通,字間大小懸殊卻不突兀,行距寬窄相生。墨色濃淡相映,枯潤合度,開篇多濃墨重按中段因筆鋒含墨漸少出現枯筆。
松花堂昭乘既完整移植晉唐書風的核心技法,如筆法的方圓、結字的欹正,又使書法從實用技藝升華為“心印”的載體,法度與意趣兼備,自然與人工達到了和諧。將這部《白居易長恨歌》臨摹通透,筆法、結字、章法、墨法水平會突飛猛進。
而今,我們將松花堂昭乘《白居易長恨歌》進行了超高清1:1復制,并添加釋文一一對應,以供大家臨摹和欣賞。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鏈接一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