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奉武,1954年出生于山東省日照市,曾任濟南軍區藥材庫主任。據家譜記載,范奉武系范仲淹第32代孫,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
范奉武軍旅出身,他有著軍人的豪放,有著山東人的儒雅,還有著獨特的灑脫,灑脫中,又若隱若現著細膩。豪放藏在線條里,儒雅藏在點畫中,細膩藏在字意間,灑脫那是行草書沁潤出的氣韻。
幾十年的軍旅生涯鍛煉了意志,修煉了品格,也養成了追逐崇高的精神。當范奉武確立以書法藝術作為畢生追求之后,人生經歷也就自然而然地熔鑄于筆端,于是,文化修為、軍人本色、處世哲學、生活感悟、品格毅力,一切都在書法里呈現,一筆一畫盡顯張力,一字一體皆有力量。
即便范奉武已經“白首”,卻依然初心不改,“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他像一位活力四射的小伙,朝夕臨碑摹帖,勤學不怠。
真、草、篆、隸、行,范奉武五體通釋,尤擅行書、行草書。范奉武的作品先后在國內重要報刊雜志、新聞媒體發表,反響熱烈,還有很多作品被眾多藝術機構、文化殿堂收藏,并視若珍寶。范奉武也常常參加國家級展覽活動,曾多次獲獎,比如:2018年、2021年兩次入選《中國書法藝術年鑒》;連續六年獲得“紀念孔子誕辰國際書畫藝術大展金獎”……。再比如參加賑災、扶貧、助捐等社會公益活動,走進軍營、社區、院校、邊關、海防、哨所,推廣普及書法藝術等等活動……。顯然,一切榮譽都是對范奉武“醉心書法、傾情書藝”的褒獎,而收藏范奉武的書法作品則是對他取得藝術成就的最佳肯定。
范奉武書法作品《沁園春·雪·毛澤東》
如果一一列舉范奉武的獲獎和榮譽,那將是碩果累累的景觀,可是,作為專業書法藝術評論工作者,如果僅僅停留于其獲獎和榮譽,而大書特書,反復贅述,必將在同行心目中留下偷懶之嫌,在此,筆者聊聊范奉武書法藝術的本體,窺豹一斑,旨在引起更多學者的討論。
幾十年以來,書法對于范奉武而言是一種難以割舍的情愫,點畫、線條、字法、墨法、章法,一筆一畫都是他的情感所在,至于金錢、名利,從不在他的考量范圍之內,因為,寫字的過程就是目的,他十分享受那個過程。為此,范奉武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寫字上,每時每刻,他都力爭把書法藝術寫到極致,好像唯有如此,才對得起自己,才對得起自己那份情感。也正因如此,范奉武寫得純粹、寫得真誠,他也寫出了風神四溢,寫出了獨具一格,并卓然而立于當代書壇。
縱覽范奉武的書法,可以看到,行書、行草書,范奉武用功最勤,用情最專,也最出成績,想必,那是他的立身之命、他的看家本領。
畫家李可染曾說“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顯然,范奉武深諳其道,也踐行其理。在“打入傳統諸家法度”方面,范奉武下了很大的功夫。早年,他以楷書入手,后來,他以行草書為主,待有所成之后,他常年立足于“二王”之法度,取趙孟頫之妍美、文徵明之俊逸,追王鐸之骨力、孫過庭之勁健,還深悟“顛張醉素”之瀟灑、傅山之縱逸。正如范奉武所言:“王羲之的《十七帖》,我下了很大功夫,《圣教序》,我也常年臨摹,趙孟頫、張旭、懷素,始終是我學習的榜樣”。當然,范奉武還旁參眾多近現代名家,如啟功、舒同、林散之等人,從眾多名家之法中,汲取滋養,融會貫通。
也許早年學習書法時,范奉武就對“取法乎上”有著深刻的理解,后來,又在“山東省書協王羲之書法培訓基地第二期高研班和國展培訓班”學習期間,經過顧亞龍、孟鴻聲、鄒方臣、胡立民等書法家亦師亦友的指點,范奉武開啟了“廣收博取、兼收并覽”的過程。他最早以“帖學”入“碑學”,朝夕臨池,寫傳統之法,打下深厚的書寫功力,隨后,他又從“碑學”返回“帖學”,系統研究諸家之法,并來回穿梭于“帖學”與“碑學”之間,反反復復,來回穿梭,直至筆、法、藝統合一體,進而形成肌肉般的牢固記憶。無疑,這是一個百煉成鋼的鍛造過程,也是一個心力與智慧升華的過程,凝聚著范奉武的汗水和心血,也彰顯著他對書法藝術孜孜以求的恒心和毅力。
范奉武書法作品《岳陽樓記局部·范仲淹》
“用最大的功力打進了傳統諸家之法”,范奉武做到了,但是,“隨人作計終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寫出自己的行草書樣式才是他求索不怠的動力所在。為此,范奉武幾十年摹碑、讀帖,在名家碑帖之中,他做了大量的工作,他通過研究、梳理、對比,從中提煉出諸家特點,又經過多年實踐,融了古人之法,集了今人之學,把“閉目如在眼前,放筆如在手底”的各家優長,熔鑄成自己的書法之中,然而,范奉武始終認為“入古不泥古,出新不離古,才是書法藝術的靈魂”。為此,很多年以前,范奉武就以“古為今用,學古鑒今”的書法理念,以敏銳的洞察學習傳統書法之法,以微妙的發現挖掘自己的書法之藝,積學厚養,融會貫通,他也精修入境,形成獨特的個人面貌。當然,這是一個掙扎、蛻變的過程,有“望盡天涯路”的困惑,有“昨夜西風凋碧樹”的清冷,有“眾里尋他千百度”的迷茫,也有“獨上高樓”,“驀然回首”“燈火闌珊”的領悟。漸悟、漸進、漸變,范奉武也自然而然地綻放了華彩。
書法在于得法,更在于妙用,范奉武的行草書從傳統之中走來,卻極具個人風貌。他的筆道里皆是傳統之法,而筆性與筆意則寫出了形質兼美之姿、寫出了縱橫飄逸之勢、寫出了書法如畫之境。
比如《沁園春雪/毛澤東詩詞》一幅行草書,從中可以看到,入筆、行筆、收筆,鋒杪起伏,毫芒殊衄,施墨如泉涌,落筆如驚雷。線條、點畫,或快、或慢、或收、或放、或開、或合、或疏、或密,形散神聚,一派天機,寫出了雄卓之姿,也寫出了形神之韻。其筆法、筆勢、筆力,或柔剛、或方圓、或正斜、或靜動,對立而和諧,快意顯風采,豐富又鮮明,而字法則韻致灑脫,舒朗柔逸,雄強的、渾穆的、峻厚的、奇峻的、飛動的、洞達的,狂放而有法度,瀟灑而出真功,險峻又能莊重。再看這幅行草書的章法,或空靈、或舒朗、或超逸,卻無浮躁荒率之氣,也無劍拔弩張之感,更無金剛怒目之相,一字一體無不是心境在縱逸升騰,而筆端卻風神激蕩,一筆一畫雖然輕輕松松,自由自在,似若閑庭信步,然而,那節奏、那韻律卻仿佛正在奏響洪鐘大呂般的交響,恢宏跌宕,震人心魄。
范奉武書法作品《觀海聽濤》
最為感人之處體現于點畫與線條之間的變化,比如《岳陽樓記/范仲淹》此幅行草書,點畫交融著線條,動與靜、虛與實,含蓄而醇厚,古樸又雄放,若說有似千里陣云、有百鈞弩發、有萬歲枯藤、有崩浪雷奔……,皆有,卻不能道其妙,若說有如高山墜石、如鯤鵬擊水、如長虹飲澗……, 也有,卻也不能言其真。那輾轉騰挪的用筆、那虛實相生的線條、那婆娑曼妙的姿態,不是詩,卻寫出神游的空間,不是畫,卻寫出畫的韻味,不是舞,卻寫出舞的旋律,不是歌,卻寫出了曲的激蕩。
獨特的書法風神源于筆耕不輟的深厚功力、源于寫出自己風格的思辨意識,更源于篤定恒心的毅力,然而,這一切都離不開生活感悟、離不開人生態度,更離不開儒、釋、道交相輝映的文化修為。書法寫著人生,人生孕育書法,當書法與人生融成精妙,范奉武的點畫、線條也就更加靈動,字體也更有神采,章法也更富韻致,這亦如張旭的飄逸乃基于闊美之心胸,亦如懷素之狂放乃基于超凡之品格,亦如傅山的縱逸乃基于淡泊之性情……,書為其人、為其人品、為其人生。
“絢爛之極,復歸平淡”是一種境界,更是返璞歸真的升華。當一個人真正回歸平淡時,人生才更加精彩,生命才更有張力,從沒絢爛過的人絕不會感受到絢爛之后平淡對心靈的蘊藉,更不會感受到“聽花開花落,看云淡風輕”人生的意義。如今,范奉武也已70多歲了,他絢爛而又平淡,他闊達而又寧靜,這是幾十年研邊春秋,久沁成習的生活狀態,他習慣了面對內心的時刻,他很享受筆墨帶來的“心齋”“坐忘”,每當獨居一室,面對書案,不管有多么不愉快的事,范奉武都能釋然。添墨理紙之際,滌盡俗塵,排解心中壁壘,筆尖使轉之間,安頓靈性,散去百感情緒。只要寫字,范奉武就入身、入心、入情,他寫得是淡泊的態度、寫得是休憩的時光、寫得是安寧的自處。這豈是不寫字者可以理解?又豈是說說就能講的明白?唯執筆者方解其中滋味。
(桑干)
作品欣賞
文章轉自人民日報全媒體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