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蘭陵島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嶼,占地216萬平方公里,但你敢相信它曾經屬于只有38萬平方公里的挪威嗎?
如今它也被領地小于它的丹麥管轄,這又是為啥?
有人了解其中緣由之后,笑稱:挪威太慷慨了。
實際上慷慨中藏著無盡的無奈。
從共主邦聯到領土竊取
格陵蘭島,如今名義上屬于丹麥,卻承載著挪威人千年的殖民記憶。從維京時代的開拓者到現代的石油富國,挪威與格陵蘭島的恩怨情仇,堪稱一部北歐版的《權力的游戲》。
公元982年,冰島海岸的絞刑架下,一個名叫埃里克·托瓦爾森的紅胡子男人正被宣判流放,他因為殺人罪被判三年放逐。
他帶著妻兒登上長船,向西駛入未知的冰海。當船帆刺破迷霧,一座被冰川切割的島嶼出現在眼前。
這似乎是一片無主之地,埃里克十分高興,在這里住了下來。
不過人少還是不夠熱鬧,于是他就回到冰島給維京人講了一個故事:在海的那邊的地方有一個叫“Green Land”的島嶼,那里四季如春,陽光充足,地上綠油油的……
聽了這個故事后,維京人就對于那個“桃花源”生出了無限的向往,聽聞埃里克要前往那個地方,紛紛收拾行李跟著他走。
可是等到了這篇“桃花源”之后,他們才發現被埃里克騙了。
他故意給島嶼起了個充滿誤導性的名字Green land,實際上島上83%的土地被冰蓋覆蓋,只有西南部峽灣有零星綠地。
可是來都來了,只能先住著了,跟著他來的足有400多名挪威和冰島移民,他們在986年乘坐25艘長船抵達,建立了東、西兩個定居點。
這些北歐殖民者在冰原邊緣艱難求生,他們種植耐寒的大麥,飼養綿羊和奶牛,用海象牙雕刻工藝品與歐洲貿易。
到13世紀,定居點發展到280個農場,人口突破3000人,甚至建立了自己的主教區。
但維京人的繁榮建立在脆弱的生態平衡之上——小冰期的到來讓氣溫驟降,農作物絕收;與土著因紐特人的沖突不斷升級,最終導致定居點在15世紀徹底消亡。
這段殖民史留下了諸多未解之謎,考古學家發現,維京人墓葬中出現了因紐特人工具,而因紐特遺址中也有北歐陶器碎片。
DNA研究顯示,部分格陵蘭因紐特人攜帶歐洲血統,暗示著兩個文明曾有過復雜的互動。但隨著維京殖民地的消失,挪威對格陵蘭島的實際控制也煙消云散。
當維京人在冰原上掙扎時,丹麥正悄然編織權力網絡。
1380年,挪威國王哈康六世迎娶丹麥公主瑪格麗特,這場政治聯姻開啟了北歐的“共主邦聯”時代。
他們的兒子奧拉夫同時繼承了丹麥和挪威王位,格陵蘭島作為挪威屬地,開始被納入丹麥的勢力范圍。
1397年簽署的《卡爾馬聯盟》將丹麥的野心推向頂峰,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一世以聯姻和軍事手段,迫使瑞典、挪威臣服,建立起橫跨北歐的帝國。
格陵蘭島名義上仍屬挪威,實則成為丹麥的“后院”。這種微妙的主權關系,為后世爭端埋下伏筆。
真正改變格局的是1814年的《基爾條約》。
拿破侖戰爭期間,丹麥因支持法國戰敗,被迫將挪威割讓給瑞典,卻單方面扣留了格陵蘭島、冰島和法羅群島。
這場“貍貓換太子”式的操作,讓挪威失去了216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而丹麥通過法律條文完成了對格陵蘭島的竊取。
挪威并非沒有反抗,1931年,挪威探險隊在格陵蘭島東部插上國旗,宣稱“無主之地”。
丹麥立即訴諸國際法庭,1933年海牙法庭裁決:格陵蘭島主權歸丹麥所有,挪威因“長期未有效管轄”敗訴。至此,挪威徹底失去了翻盤機會,格陵蘭島正式成為丹麥的領土。
對于挪威失去格陵蘭島控制權的歷史,后人調侃:都怪挪威太慷慨了,這么大領土都能讓出去。
但當中有多少無可奈何,只有挪威人自己清楚。
大國角力新戰場
不過,格陵蘭島的價值在20世紀發生質變。隨著全球變暖,冰蓋消融露出驚人寶藏:已探明稀土儲量占全球20%,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估值超萬億美元,更有戰略意義的北極航道即將開通。
無利不起早,這讓格陵蘭島成為大國角力的新戰場。
美國早在二戰期間就盯上了這里,1941年,美軍在格陵蘭島建立圖勒空軍基地(現皮圖菲克軍事基地),部署導彈預警系統和衛星監測站。
1946年,杜魯門政府甚至開出1億美元價碼想買島,被丹麥拒絕。2025年,美國再次加大軍事存在,F-35戰機頻繁起降,引發丹麥強烈抗議。
面對外部壓力,格陵蘭島的自治訴求日益高漲。
2009年《自治法》生效后,當地政府掌控了除外交、國防外的所有事務,甚至可以拒絕丹麥的政策提議。
2025年1月,格陵蘭議會通過決議,宣稱“丹麥無權干涉島內事務”,獨立傾向愈發明顯。
但獨立之路荊棘密布,格陵蘭島5.6萬人口中,85%是因紐特人,他們既渴望擺脫丹麥控制,又依賴每年5.1億美元的財政補貼(占當地GDP的20%)。
更棘手的是,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矛盾尖銳:澳大利亞礦業公司發現的伊維赫圖特稀土礦,雖被稱為“全球品位最高”,但開采可能破壞因紐特人的傳統狩獵場。
挪威在失去格陵蘭島后,反而因禍得福。
北海石油的發現讓這個38萬平方公里的國家躋身全球富國行列,2024年人均GDP達8.68萬美元。如今挪威人提起格陵蘭島,更多是當作祖先冒險的談資,而非領土遺憾。
丹麥則陷入兩難境地。
格陵蘭島的戰略價值使其成為北極博弈的支點,但每年32億丹麥克朗的補貼(約合4.5億美元)和獨立壓力讓丹麥不堪重負。
2025年,丹麥宣布投入20.5億美元加強格陵蘭島防務,試圖通過軍事存在穩固主權,卻遭到當地民眾反對。
更讓丹麥頭疼的是大國覬覦,二戰時美軍就在格陵蘭建了圖勒空軍基地,2019年特朗普突然提出想買島,雖被丹麥女王懟了回去,可F-35戰機頻繁在島上起降已是常態。
現在的格陵蘭像個鬧別扭的人:67%的居民支持獨立,卻離不開丹麥的補貼;稀土礦儲量占全球20%,開采權卻得跟丹麥扯皮;美國想在島上建太空軍基地,因紐特長老舉著魚叉抗議。
而丹麥守著這塊“戰略飛地”也糾結——沒了格陵蘭,4.3萬平方公里的本土在北極事務里說話都沒底氣,可年年砸錢還得防著它“鬧分家”。
曾經被調侃慷慨的對象從挪威變成了丹麥,這場持續千年的領土博弈,本質上是權力與利益的游戲。
挪威因國力衰微失去格陵蘭島,丹麥靠外交手腕維持控制,而格陵蘭島的未來,或許將取決于因紐特人能否在自治與依賴、資源開發與文化傳承之間找到平衡。
參考信息:
北青網:收購格陵蘭島、拿下巴拿馬運河、奪取加拿大 特朗普展現“擴張欲”引眾怒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新增43項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