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寫論文?這個問題很難一概而論,原因在于雖然很多人都使用人工智能,但是使用方式和程度各有差異。目前很多人工智能都能在極短時間內生成一篇完整的論文,但是這樣的論文往往存在諸多問題。
某校(不是法大!)有學生在今年的畢業季提交了一篇由人工智能生成的法學論文,老師們一眼便看出并非其本人創作。因為未經過人工核實的AI生成的論文,存在一大顯著特點,即容易胡編亂造,具體表現為頻繁引用根本不存在的文獻。由此,足以斷定這篇論文是人工智能生成的。該生本想投機取巧,結果論文未通過。并且據我所知這位學生已經找到了工作,在就業形勢不好的情況下找到一份工作,可謂非常難得,最終卻因為投機取巧,導致雞飛蛋打。由此可見,單純地給人工智能一個題目,讓它生成一篇幾萬字的論文,這樣的做法絕對不可行。
有些利用人工智能輔助論文創作的方式則是完全可以的。例如,在創作過程中遇到問題時,可以向人工智能提問,讓其為你提供解答、分析與參考,就像向導師請教問題一樣。這樣不僅能拓展自己對相關問題的認知,還能借助人工智能的強大知識儲備和信息整合能力,為論文創作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啟發。但需要注意的是,人工智能提供的答案是否正確、合理,始終需要進行評判和把關,確保其符合論文的學術要求和研究邏輯。這種利用人工智能作為輔助工具的方式,是當前比較合理且可行的做法。
在這兩種情況之間,還有一種較為模棱兩可的情形,那便是能否直接使用人工智能生成的文字。對此,我的看法是要謹慎處理。
在中文表述方面,一些人工智能生成的文字可謂文采斐然,讓大文豪也自嘆不如。然而,倘若總是依賴人工智能來寫作,采用其提供的表述,就很有可能導致自己一旦離開人工智能就“不會說話”。我們必須培養自己的表達能力,能夠用最貼切的措辭來表達我們內心的想法。換言之,寫作的過程,就是我們先有一些模糊的想法,然后竭盡全力尋找最準確的字眼將其表達出來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思路越來越清晰,想法就越來越具體,一篇有模有樣的論文就此橫空出世。
如果我們放棄尋找最貼切的措辭的努力,直接訴諸人工智能,那么,實際上我們就放棄了對粗淺想法進行加工完善的努力,也是就舍棄了思考。人工智能無法洞悉我們內心真正的想法,也無法代替我們思考,其生成的表達內容往往與我們內心真正想表達的思想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其表達的內容其實并不像我們自己“捻斷數根須”寫出來的文字,是我們自己思想的表達。在這種意義上,給了人工智能一個初步的想法之后,直接用其產生的內容,某種意義上也構成了違反學術規范的操作。
此外,不去鍛煉自主表達的能力,久而久之,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表達能力將會嚴重欠缺。而這背后隱藏的更深層次問題,是我們的思考能力會因此而逐漸退化。因為表達本質上就是一種思考的過程,思考是我們人類的核心競爭力之一。一旦我們喪失了思考的能力,那么我們的價值也將大大削減。
從長遠來看,我們通過寫作來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又通過表達能力的提升來增強自己的思考能力。基于此,寫作時還需自己逐字逐句地撰寫。當然,初稿完成后,可以借助人工智能進行修改和潤色,但最終定稿必須由自己把握。否則,過度依賴人工智能,可能會導致我們的表達和思考能力逐漸退化。在此限度內,合理運用人工智能輔助寫作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事實上,國內外學界已發表大量指導學生正確運用人工智能進行寫作的文章。人工智能無疑是人類一項偉大的發明,它極大地便利了我們的生活,顯著提升了工作效率。然而,必須明確的是,人工智能本質上只是一個工具,我們應當學會合理地利用這一工具,而非過度依賴,甚至喪失自身的主體性與創造力。在寫作過程中,我們應充分發揮人工智能的優勢,例如利用其提供靈感啟發、輔助素材收集等功能,幫助我們更快地形成初稿;同時運用人類的批判性思維和深度思考能力對內容進行篩選、修改與完善,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人機協同,產出高質量且獨具個性的文本,避免因過度依賴人工智能而削弱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