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8月,江蘇邵伯鎮運河大堤上硝煙彌漫。
一位身材魁梧的將領拔出佩刀,對渾身血污的士兵嘶吼:“丟了堤壩,兩淮不保!今天要么敵人踏著我的尸體過去,要么我把他們扔進運河!”
三天后,當捷報傳到華中野戰軍司令部,粟裕拍案驚嘆:“真乃我軍的常遇春!”
這位被比作明朝開國猛將的人,名叫常玉清。可九年后授銜時,這位曾統率紅軍主力師的悍將,肩章上卻只有一顆金星。
一、鐵血之路:大別山走出的“三箭將”
1905年河南商城的山村里,13歲的常玉清開始給地主放牛。1929年冬,當紅軍來到大別山,這個燒炭青年扔下柴刀,帶著三十名農友組建游擊隊。他打仗有三絕:
- 第一箭“穿云”:1934年獨樹鎮血戰,時任紅223團政委的他率部沖垮東北軍防線,刺刀挑穿敵團長;
- 第二箭“射日”:直羅鎮戰役假意撤圍,誘殺東北軍109師師長牛元峰;
- 第三箭“定鼎”:1936年東征強渡黃河,親率紅75師先鋒營夜襲碉堡群,為紅軍打開晉西通道。
到紅軍改編八路軍時,常玉清已是紅75師師長。這個職務含金量極高——同期韓先楚為紅78師師長,劉震是師政委。若非歷史轉折,他的將星之路本應更加耀眼。
二、常遇春轉世:邵伯烽火鑄將魂
1946年夏的蘇中戰役,成為常玉清軍事生涯的巔峰時刻。粟裕七戰七捷的豪賭中,最險一著落在邵伯:
- 敵我懸殊:整編25師黃百韜部美械精銳1.5萬人,配炮兵團、汽艇隊;
- 守軍新銳:常玉清率領的華中野戰軍10縱,實為剛升級的地方武裝;
- 絕地布防:運河大堤寬僅八米,無縱深可守。
8月23日總攻開始,黃百韜親臨督戰。國軍以燃燒彈開路,整營整連撲向大堤。最危急時,敵軍敢死隊突破主陣地,常玉清抄起犧牲戰士的步槍,率警衛連反沖鋒。血戰四晝夜,陣地反復易手十七次。
第四日拂曉,常玉清打出最后底牌:命82團從側翼蘆葦蕩潛行,直插敵師指揮部。黃百韜望遠鏡中突見后方大亂,誤判華野主力來援,倉皇下令撤退。
粟裕聞捷報慨嘆:“昔日常遇春采石磯大破元軍,今日常玉清運河畔退勁敵!”此戰殲敵2000,10縱傷亡1200,創下解放戰爭初期陣地防御戰典范。
三、將星何黯:三道轉折定銜階
1955年授銜時,昔日的紅軍師長常玉清僅獲少將。探其根源,三次關鍵轉折改變軌跡:
轉折一:病困淮北(1941)
任新四軍3師8旅副旅長時,常玉清突發惡疾。軍醫診斷“長期營養不良引發肝腹水”,師長黃克誠含淚勸慰:“玉清同志,洪澤湖需要你這樣的蛟龍。”調任蘇北民兵總指揮,雖組建三萬民兵支援前線,卻就此脫離主力野戰序列。
轉折二:錯失東北(1945)
新四軍三師三萬精銳開赴東北,常玉清因留守蘇北未能同行。原部下劉震、鐘偉等人在東野屢建奇功,而他指揮的地方縱隊1947年才改編為華東野戰軍12縱,始終擔任輔助作戰任務。
轉折三:定格副職(1949)
華東野戰軍整編時,各縱隊司令多為中將銜(如謝振華、成鈞)。常玉清雖任12縱副司令,但該縱隊由地方部隊升級,主官亦難獲高職。建國后任江蘇省軍區副司令員,1952年評級定格“副軍級”——這恰是少將基準線。
尾聲:青山依舊在
1991年,86歲的常玉清在鎮江辭世。追悼會上,韓先楚送的花圈挽聯寫著:“豫南從戎,黃河飲馬,君本開國猛士;邵伯橫刀,江淮遺愛,我哭失路英雄。”
歷史沒有如果。但當我們翻開1936年《紅色中華》報,還能看到這樣的報道:“常玉清師長率部強渡黃河,先鋒營長王德榮等十七勇士率先登岸……”照片上那個揮著駁殼槍的漢子,眼中燃燒著改變世界的火焰。或許對他而言,比起肩章上的將星,更珍貴的永遠是運河大堤上那面彈孔密布的紅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