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香(生年不詳,卒于1396年 ),彝名舍茲,又名樸婁奢恒。她是彝族恒部扯勒君亨奢氏之女,彝族土司、貴州宣慰使隴贊 ·靄翠之妻。
靄翠病逝后,因兒子年幼,奢香攝理貴州宣慰使 (貴州宣慰使司位于貴陽 )一職, 在貴州各級土司中有極高威望。
奢香執政期間修筑貴州通往四川、云南的驛道,設立水西龍場九驛站,溝通了內地與西南邊睡的交通,促進了西南邊疆的穩定與繁榮;興辦宣慰司學,聘請漢儒傳授漢學,推動了文化交流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奢香為維護國家統一、 民族團結所作的努力深得明皇帝朱元璋賞識, 封其為 “順德夫人”,稱“勝得十萬甲兵” 。奢香病逝后,朝廷特遣專使祭悼。其家鄉大方縣現有奢香墓, 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航拍奢香博物館。 瞿宏倫 攝
奢香來歸
明洪武元年(1368),明朝初建,天下初定,但歸屬明王朝管轄的地域只有中原、江南和閩廣等地。 此時貴州地域分屬湖廣、四川、云南等行省,貴州全域皆士司,有200余家土司。水西土司靄翠在元朝末年曾被封為四川行中書省左丞兼順元等處宣慰司, 統領水西48部,是當時貴州勢力最大的土司。
明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朱元璋對蒙古用兵取得勝利, 北方形勢趨于穩定。明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部署南北兩路大軍向四川進軍,不到一年時間迅速平定四川。隨著明軍節節勝利,貴州土司逐漸歸附明朝。早在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 ),思州、思南兩土司即已歸順明朝。至明洪武五年(1372 ),播州宣慰使楊鏗、 同知羅琛,貴州宣慰使靄翠、 同知宋蒙古歹, 及普定府女總管適爾等 “先后來歸, 皆予以原官世襲” 。
靄翠作為貴州勢力最大的土司首領,得到朱元璋的特別對待。明洪武六年(1373), “詔貴州宣慰使靄翠位居各宣慰之上” (《明實錄》)。貴州宣慰使轄地包括今貴州省畢節市、安順市,以及貴陽市西北。據《明史 ·職官志》記載 : “土司之官九級, 自從三品至從七品,皆無歲祿。”靄翠是明時級別最高的土司之一。
奢香何時嫁給靄翠,并無史籍明確記載。據《明實錄》載,明洪武十七年(1384),奢香率領 “所部土酋來朝”,向朝廷進貢地方特產。 因此,奢香至少在明洪武十七年(1384)前就嫁給了靄翠, 此時靄翠已任貴州宣慰使,地位尊崇。 但因靄翠年歲漸老, 要維系好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管理如此龐大的土司 48部,已是力不從心。奢香聰慧、干練, 深得靄翠信任,于是放手讓她參與 管理事務,并把率領 “所部土酋”千里跋涉進京這樣的重任交給她。奢香完美地完成了這次任務,得到了朝廷豐厚的回贈,“賜文錦、綺、帛及珠翠、如意冠、金環、文綺襲衣” 等,榮耀還鄉。
奢香博物館吸引參觀者。 瞿宏倫 攝
攝政水西
《明實錄》有關奢香的記載自明洪武十七年(1384)帶領士酋入京進貢開始,因此,至少從明洪武十年(1384)開始,奢香就開始管理水西的事務。
明洪武二十年(1387),奢香再次進京,“貴州宣慰使靄翠妻奢香等進馬二十三匹” ( 《明實錄》 )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奢香沒有進京,而是 由她遣使進京。這年三月,“靄翠妻奢香遣把事阿白等進馬” (《明實錄》) , 表明此時靄翠已把全部事務交由奢香管理,并且得到朝廷認可。到了十一月,《明實錄》記載已由 “靄翠妻” 改為 “水西土官奢香遣使進馬”,靄翠逝世,奢香正式攝政水西。
獨立管理水西的奢香遇到了關系水西生死存亡的大事。
據《大明一統志》記載, 貴州都督馬葉(據《明實錄》,馬葉為馬燁,時任貴州都指揮使同知 ) 意欲 “盡滅諸羅, 以為郡縣” 。為了挑起事端, 馬葉對地位高貴的貴州土司之首奢香極盡侮辱, “裸撻之” 。馬葉想借此 “激諸羅”,以便有理由消滅水西各部。 受盡侮辱的奢香以其超人的意志和政治智慧, 允諾眾人向天子控訴此事, 以此平息眾怒, 沒有挑起事端。
明洪武二十五年 (1392)十月, 奢香帶領兒媳 奢助等人借進貢朝延之機,進京向當朝皇帝朱元璋陳述水西 “守土之功” , 痛陳馬葉罪狀。 明太祖問: “我為汝除之, 何以報我?”奢香慨然回答:“貴州 東北間道可入蜀,愿刊山開驛以供往來。”明朝之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貫通中原通往云南之通道,穩定西南邊陲之統治,急需打通貴州前往四川、 云南的驛道。 因此,奢香向朝廷允諾修建驛道,深得朱元璋肯定,于是將馬葉下獄,封奢香為順德夫人,并給予豐厚的禮物。
參觀者從奢香博物館展出的彝族服飾前走過。 瞿宏倫 攝
開龍場九驛
奢香回到貴州后,一面宣揚朝廷的威德,使人心安定,一面履行諾言,親率各部,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開辟了以偏橋 (今施秉縣境 )為中心的兩條驛道:一條經水東(今貴陽東北)過烏撒(今威寧 )達烏蒙(今云南昭通) ;一條向北經草塘 (今修文縣境 ) 、六廣 (今修文縣六廣鎮) 、黔西、 大方到畢節500余里, 史稱“龍場九驛” 。
根據《寰宇通志》《大明一統志》《貴州圖經新志》及《貴州通志》等書的記載,龍場九驛所經路線指:龍場驛(今修文縣城)、六廣驛 (今修文縣六廣鎮)、谷里驛(今黔西市素樸鎮至谷里鎮 )、水西驛(今黔西市東南2里)、奢香驛(又名西溪驛,今黔西市西溪)、金雞驛(今 大方縣城南30里 )、閣鴉釋(今大方縣北竹園鄉一帶 )、歸化驛 (今大方縣雙山、 歸化鎮 )、畢節驛(今畢節市頭鋪附近)。
龍場九驛所經之地,歷來為綠林草莽橫行之地,防御極為艱難。
奢香設法自籌經費、自備人馬,沿途防守、巡邏,使這條通道得以安全通暢。 200年后 的萬歷年間,游歷貴州的地理學家王士性在《黔志》中寫道: “貴州南路行,于綠林之輩, 防御最難,唯西路行者, 奢香八驛, 夫、馬、廚、傳皆其自備,巡邏千輒皆其自轄,雖夜行不盡盜也。”龍場九驛的修建對打通西南通道, 鞏固邊疆,利澤后世, 具有重大價值。
奢香博物館展出的彝族頭飾吸引參觀者。 瞿宏倫 攝
干古流芳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奢香病逝,明朝廷特遣專使祭悼。《大明一統志》將其列入 “列女” ,令其事跡永載史冊。“列女”是中國古近代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對堪稱典范的女性進行表彰的稱謂,是國家引導、標榜的女性價值觀的體現。 朝廷將奢香列入國家史志《列女傳》,是對其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所作巨大貢獻的肯定。
曾任貴州提學副使的明代著名文學家、“后七子”之一吳國倫有詩贊奢香:
我聞水西奢香氏,奉詔曾謁高皇宮。承恩一諾九驛道,鑿山刊木穿蒙茸。至今承平二百載,道猶同風。西溪東流石齒齒,嗚咽猶哀奢香死。 中州男兒忍巾幗,何物老姬亦青史。
君不見蜀道之辟五丁神,犍為萬卒迷無津。帳中坐叱山河走,誰道奢香一婦人。
明清以來,奢香公忠體國、剛毅堅定、宏闊高遠的精神激勵著一代代水西人, 感動著南來北往的各族人民。 從彝族民眾的口頭傳頌到文人的詩文紀念,對奢香事跡的弘揚綿綿不絕。迄今,其家鄉大方縣的奢香墓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園旁建有奢香博物館,是西南地區第一個以民族歷史人物命名的博物館。(資料來源:《貴州歷史文化叢書——貴士名賢》)
來源:中國新聞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