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父親節,提起父愛,很多人想到的是“父愛如山”:父親的形象往往是沉默與暴躁。其實,父愛只是換了一種表達方式。
我曾接受大漁大師課的訪談,從“為什么對親近的人反而容易發火”出發,聊了聊家人之間相處應該如何處理情緒。讀過之后,也許你能重新理解那個不善言辭的父親。
以下全文轉載自公眾號:大漁大師課
全文約3000字,閱讀約需10分鐘
周國平的一句名言道出了一個普遍的現象:“對親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是克服本能,對親近的人不挑剔,是一種教養。”在大多數人的成長過程中,母親的關愛更加明顯,而很多人形容父愛為冷酷和暴躁。
為什么父親經常將壞脾氣發泄在最親密的家人和孩子身上?今天我們對話清華大學心理學教授、中國積極心理學發起人彭凱平教授,探討這背后復雜心理機制。希望在父親節這一天,能幫助大家理解和回憶起,父親溫暖的片段。
彭凱平
清華大學教授、博導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前院長
中國積極心理學發起人
01對越親近的人越容易暴躁
大漁:彭老師,我的爸爸總是對家人很暴躁,但是對陌生人很溫和,這是為什么?
彭凱平: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很多人都會發現家人之間容易發生矛盾,而對陌生人卻能夠表現得更加和藹可親。這個現象背后有幾個心理機制和原因。
親密關系中的挑剔與耐心。人們對最親近的人容易挑剔,因為在這些關系中我們感到安全,認為對方會無條件地接納我們的負面情緒。這種行為源于對關系穩定性的信任,但也可能導致關系中的緊張和沖突。
父愛的隱性表達。心理學研究表明,男性在表達情感方面往往比女性更為隱晦和間接。父愛通常通過實際行動、經濟支持和責任承擔來體現,而不是通過語言或直接的情感交流。這種隱性表達方式使得父愛的感知變得不那么直接,但并不代表它不存在。
心理投射與情感發泄。在家庭關系中,孩子常常成為父親情緒的投射對象。父親將外界的壓力、挫折和不滿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是因為他們認為孩子能夠承受這些情緒。這種情感發泄行為雖然暫時緩解了父親的情緒,但長久以往,會對家庭關系造成傷害。
我們往往沒有分清楚自我和家人之間的界限。我們必須明白,家人除了有血緣關系,是不可分離的情感紐帶之外,我們還得承認,他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自由意志和靈魂。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就會更加注意說話的分寸和情緒的表達。
02我該如何面對暴脾氣的爸爸
大漁:當父親出現情緒失控的情況,作為他們的配偶其實是被傷害的一方。面對自己的另一半這樣子,他們該如何去應對?
彭凱平:我覺得第一步最重要的,一定要調整自己的情緒。因為你肯定會有情緒反應,肯定難受、別扭,這個時候千萬別以牙還牙,以恨還恨,一定要把自己的情緒調整好,因為這個時候讓自己深吸幾口氣,讓自己靜下心來,讓自己從容不迫。
第二步就是要溝通。一定要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不要貼標簽,不要做判斷,不要上來就指責你是什么樣的人。例如你就是一個自私的人,你是一個壞人,你是一個惡人,先不要下定義,一定要講清自己的感受:你這么說讓我委屈,讓我難受,讓我不舒服等等。
因為人是感性的生物,你貼的標簽對方不認同,反而會吵起來。所以說多談自己的感受,當你的另一半發火,你告訴他這么說讓我難受,他可能會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如果他發火你也發火,那一定會愈演愈烈。
第三步再去解決問題,分析清楚發火的原因,再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當我們處于情緒的接受方的時,可以做這 3 件事情來慢慢的讓關系緩和下來。
03對家人不要“情緒穩定”
大漁:現在社會文化普遍提倡情緒穩定這件事情,您覺得對待家人,我們也需要情緒穩定地表達嗎?
彭凱平:關于情緒穩定可能存在明顯的文化差異,就是咱們中國人是比較強調情緒穩定,但是有很多的文化他們是強調情緒的夸張,也就是說一定要把情緒戲劇化的表達出來。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舊金山分校的一位著名心理學家,他做了很多跨文化的情緒研究,他和他的老師發現至少有六種情緒表達的規則。
有些文化就強調要放大。比如說你見到一個需要同情的人,你對他表示同情,可能你當時的這個同情自信并沒有那么強烈,這個時候你得放大,因為大家都同情他。有些情緒就得把它壓縮,比如說你要好的同學考試只考了 60 分,你出人意料考了 98 分,這時候你內心十分激動,但是你得有意的去壓縮它,不能過于興奮。
他還發現有時候我們會把情緒穩定,就是我把兩種不同的情緒把它混合起來,這個時候可能就變得不是那么的突出和明顯,我們經常說的悲喜交加就是將情緒混合在一起。還有一種叫做限定,就是我們可能在不同場合、不同地方,要把情緒表達的不同,這是一種成熟、有智慧的表現。
第五種是掩飾,有些情況下我們得把情緒蓋起來,不讓它流露出來。最后就是要偽裝,偽裝就是沒有,但是我得裝出來有這樣的一種情緒。比如你工作一天很疲憊,但你的孩子過來告訴你他考試考了一個好成績,你雖然內心很煩,但是你肯定要偽裝,對孩子說做得不錯。這個偽裝積極并不是違心的,因為你在和孩子或家人互動時,也許慢慢能夠把你此時此刻感受到的負面情緒逐漸的替代、轉移、升華掉,所以說情緒的管理需要很多的策略。
所以,不是情緒穩定就是最好的,其實有豐富多彩的情緒的表露方式。情商高的人其實就是懂得這些規則,然后在不同的場合做出不同的情緒管理。不要一味地追求情緒穩定,它只是情緒表達的六種方式之一,而且可能更加適合職場。而面對家人,只保持情緒穩定,可能會變成親密關系的一個阻礙。
我們的家一定是溫暖的港灣,一定是我們愛的土壤,這個時候就得放大我們愛的感覺,如果你有一點溫馨的感覺,一定要把它說出來、表達出來。同時一定要管理、壓縮我們的負面情緒體驗,嫉妒和敵意這些情緒在家時要偽裝。
04孩子不愿意對父母敞開心扉
大漁:現在很多年輕人在家里跟外面是完全割裂的兩種狀態。例如下面這個案例:
一個朋友的表弟來到家里,他父母特意交代要好好照顧,因為他抑郁了。但溝通下來發現這個孩子一點問題都沒有,他熱情、活躍、健談。這種巨大的落差我們都感到意外。直到這個孩子說出真相,就是家里的氣氛非常讓人精神緊繃。
其實這是很多家庭的一個普遍現象,有一點雞毛蒜皮就會像天塌了一樣,就互相埋怨、互相指責,形成這樣的氛圍之后就很難修復了,大家漸漸不溝通了,不愿意和家人在一起,那么父母和孩子應該如何去化解這樣的狀態?
彭凱平:如果父母和孩子已經出現了僵直的狀態,首先要尋求第三方的幫助,讓心理咨詢師、家庭關系調節師進行專業干預是一個很好的方法。讓我們遠離自己的熟悉的身份,平等的接受心理學家的分析,幫助調解、安慰和指導。
有時候可能主動更換一個場景也會有幫助,因為人表露出的情緒反應往往跟一種特定的場景連接在一起。我們可以去旅行,去到戶外或是別的地方,這時再來討論分析家里的問題,這個場景本身就是激發某種情緒體驗的一個線索。
坦誠的溝通也是很重要的,雙間如果真的意識到彼此之間存在問題,一定要有意識地進行溝通。在這個溝通中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參與者,都可以來主導,而不只是由父母說了算。甚至我們可以做一些換位溝通,孩子從父母親的角度去分析討論這個問題,父母親從孩子的角度去分析討論這個問題。
如果做了這些努力還是不能解決,還可以和家人一起做些事情,一些需要大家互相配合、一起行動、互相分工合作的一些事情。例如打球、郊游、去圖書館、去藝術館、去聽音樂會,因為這個時候我們一起來做某件事情,容易產生同心協力的美好感受。
這是我們能夠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但是大家一定要知道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所以說要針對每個家庭的具體情況來進行分析。
結語
彭老師告訴我們,家庭是我們最重要的情感支持系統,但也是容易產生沖突的地方。希望這些建議能夠幫助你理解父親的行為,并找到改善家庭關系的方法。
課程推薦
在大漁大師課中,《彭凱平教情緒心理學》會通過輕松幽默、通俗易懂的語言,教我們如何處理生活中常見的情感問題和實用的情緒管理建議。
更多幸福心理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