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 屆巴黎中國電影節圓滿閉幕 光影盛宴架起中法文化橋梁
閉幕式上,中國國家電影局與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聯合頒發 “中法文化交流特別獎”,表彰制片人李俐與法國發行商 Nicolas Deschamps 對電影節的貢獻。
華聞之聲新媒體聯播網:巴黎,2025年6月14日電 —— 由巴黎中國電影節組委會與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聯合主辦,藝術家世界聯盟協辦,為期20天的第16屆巴黎中國電影節于今日(6月14日)在法國巴黎圓滿落下帷幕。本屆電影節以“120年光影歷程”為主題,展映 18 部涵蓋劇情、動畫、默片音樂會等類型的佳作,累計舉辦 40 余場放映活動,為巴黎觀眾及國際影迷奉上了一場穿越時空、融匯古今的華語電影盛宴。
文學經典映銀幕:從魯迅到金庸的光影敘事
電影節以 “文學作品改編電影” 為核心,將中國文學巨匠的筆下世界搬上巴黎銀幕。閉幕式現場回顧了《祝福》《紅樓夢之金玉良緣》《射雕英雄傳》等改編佳作 —— 桑弧執導的新中國首部彩色故事片《祝福》,其 4K 修復版重現魯迅筆下祥林嫂的悲劇人生,2020 年戛納電影節經典單元的展映片段與現場觀眾的共鳴形成跨時空對話;胡玫導演的《紅樓夢之金玉良緣》濃縮 “葬花吟詩” 等經典場景,林鵬飾演的林黛玉與盧燕詮釋的賈母演繹木石前盟的曠世悲戀,主創團隊在首映式與法國觀眾熱議原著的現代轉譯;徐克執導的《射雕英雄傳》以 146 分鐘史詩篇幅重構金庸武俠世界,肖戰飾演的郭靖踐行 “俠之大者” 精神,法國影評人驚嘆于武俠類型對東方哲學的視覺表達。
默片與音樂的跨界融合成為藝術亮點:1927 年《西廂記》電影音樂會搭配琵琶與古箏現場演奏,讓法國觀眾感受唐代愛情故事的韻律之美;1934 年《神女》經馬修?樂高珂以大提琴與鋼琴重新編曲,阮玲玉飾演的底層女性在黑白影像與現代樂聲中煥發新生,該片 2025 年柏林電影節經典單元修復版片段在閉幕式特別呈現。
多元創作顯活力:從草原生態到動畫傳奇
電影節亦聚焦中國電影的當代表達:寧敬武導演的《極地彩虹》以內蒙草原沙化危機為背景,獸醫唐英在生態與情感困境中堅守職責,映后導演與法國環境電影協會探討 “自然題材敘事策略”;劉苗苗執導的《帶彩球的帳篷》以西北養蜂人情感糾葛為切入點,民謠配樂與苜蓿花海意象展現中國鄉土電影的詩性,導演出席放映時分享 “真實事件改編的藝術虛構” 心得。
動畫單元帶領觀眾重返經典:1979 年《哪吒鬧海》4K 修復版重現 “剔骨還父” 的視覺張力,被法國動畫學者贊為 “東方神話題材范本”;1985 年《金猴降妖》以剪紙動畫技法重構 “三打白骨精”,現代投影技術讓巴黎青少年感受傳統神話的現代表達。
文化對話結碩果:短片單元開啟國際合作新篇
閉幕式上,中國國家電影局與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聯合頒發 “中法文化交流特別獎”,表彰制片人李俐與法國發行商 Nicolas Deschamps 對電影節的貢獻。值得關注的是,6 月 13 日舉辦的短片研討會成為合作樞紐 ——Philippe MUYL 等專家圍繞 “中國短片國際發行路徑” 展開研討,青年導演魏泇丞的《窗前明月,咣!》因黑色幽默風格獲法國 Pathé 影院采購意向,現場簽署海外發行協議。
“從 1905 年《定軍山》到 2025 年《射雕英雄傳》,中國電影 120 年歷程是技術與文化的雙重傳承。” 電影節藝術總監在致辭中強調,展映影片《西洋鏡》恰如其分呼應這一主題 —— 影片重現中國首部電影誕生場景,與現場 4K 修復技術演示形成百年對話,引發全場觀眾三分鐘掌聲。
隨著《紅樓夢之金玉良緣》的落幕畫面漸暗,電影節在塞納河畔畫下句點。正如巴黎中國文化中心閉幕橫幅所書:“電影永不散場,文化永續生長”,這場光影盛會已成為中法文化交流的里程碑,讓中國電影的故事繼續在巴黎銀幕綻放光彩。
同步分發華聞之聲新媒體聯播網聚合媒體
責任編輯:胡宇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