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主張享受生活,不強調苦修。呂洞賓是道教中一位放縱不羈的神仙。作為八仙之一,他廣為人知,常出現在民間故事中,如“黃粱夢”和“三戲白牡丹”。人們用“狗咬呂洞賓”來形容不識好人心的人。呂洞賓,又名巖,字洞賓,號純陽子等,是道教北五祖之一,全真派尊稱他為呂祖。傳說他降生時天降祥瑞,有音樂和白鶴出現。關于他的出生地和生平,存在多種說法,但這些都歸于他的化身。《呂仙自敘傳》云:“呂仙本是唐宗室,避武后之禍,與妻同遁,易呂姓,因居山間,故名巖,字洞賓,號純陽子。”
呂洞賓的身份有多種說法,有的認為他是唐末進士,有的說他是唐朝官員的后代,還有的認為他是唐朝宗室成員。據《宋史·陳摶傳》記載,呂洞賓是一位劍術高超的隱士,年過百歲仍行動敏捷。在得道成仙之前,他在長安酒肆中借酒消愁,遇到一位道士鐘離權,呂洞賓向其展示了自己的抱負。
呂洞賓提筆于壁上題詩一首:
生在儒家遇太平,懸纓垂帶布衣輕。
誰能世上爭名利,臣事玉皇歸上清。
漢鐘離要考驗呂洞賓是否真心學道,于是就有了“漢鐘離十試洞賓”的故事。
呂洞賓面對家人死亡、討價還價、乞丐辱罵、餓虎追趕、美女誘惑、家中被盜、買回金器、瘋道士賣藥、大風中乘船、鬼魅威脅等十次考驗,始終保持淡然,不為所動。最終,漢鐘離出現,認可他的堅定信心,并傳授點鐵成金之術,助他濟世,承諾待他完成三千功德、八百善行后,再來度他。
自此,呂洞賓完全繼承了漢鐘離的真傳,并邂逅多位仙人,得其傳授道術,因而法力高強。他的劍術名揚四海,能斷貪嗔、斷愛欲、斷煩惱。呂洞賓持劍行走人間,鏟惡揚善,度化有緣之人。
呂洞賓變化莫測,在世間時隱時現,曾度化劉海蟾、王重陽,并創立道教南北二宗。元世祖敕封其為純陽演正警化真君,元武宗又敕封為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
呂洞賓在民間的聲望極高,這不僅因為他長年累月在人間度化眾生,更因為他是一位風流倜儻的神仙。相較于大多數道貌岸然的神仙,呂洞賓顯得格外獨特。民間廣泛流傳著關于呂洞賓三戲白牡丹的傳奇故事。
呂洞賓沉溺于眠花宿柳之樂,此事不久便為鐵拐李、何仙姑和張果老所悉。三位神仙雖不便直言相勸,但為警示呂洞賓,遂暗中傳授白牡丹一計。翌日,呂洞賓再度與白牡丹纏綿,正當情濃意洽之際,白牡丹突然以手指輕撓呂洞賓兩脅,使其猝不及防,陽精驟泄。呂純陽因此吃了不小的啞巴虧。
然而,這位風流神仙對此自有其一番說辭。他對漢鐘離解釋道:“嗜欲之心,人皆有之,面對美色,尤為難禁。弟子雖已脫胎換骨,但遇此絕世佳人,仍不能自持,難免陷入迷戀。”孔子曾言:“食、色,性也。”與佛教不同,道教并不主張完全禁欲,甚至有專門的房中術,以男女交合作為修煉方法。呂洞賓聲稱“分明不是貪花,只是采陰補陽之術”,此言亦無可厚非。據說,白牡丹得呂洞賓的純陽之精,后來果然也成仙了。
呂洞賓不僅好色,還是個酒鬼,常在酒樓暢飲。除此之外,他還酷愛賦詩,其詩作多與道術相關,亦有一些表現出世情操,另有一些則充滿豪俠之氣。
在八仙中,呂洞賓是最受人們喜愛的神仙,形象完全是一副浪子模樣,集酒仙、劍仙、詩仙、風流仙于一身。他身上毫無禁欲的陳腐氣息,反而充分展現了道教的入世情懷。
供奉呂洞賓的呂祖廟、呂祖祠遍布全國各地,許多道觀中也設有呂祖殿或呂祖閣。由于呂洞賓久在人間,關于他的傳說眾多。道教經典《呂祖志》一書收錄了許多關于他的故事,終南山凝陽洞傳道觀便是他遇見漢鐘離、悟到世事莫測之地。
全國各地建有許多呂祖廟觀,四時香火不斷。每逢農歷四月初四呂祖誕辰之日,人們更是以各種活動祭祀呂洞賓,以示敬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