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各種抗衰藥和補劑都在“神仙打架”,從雷帕霉素、二甲雙胍,到后來的“長壽分子”NMN、麥角硫因……都在各種動物上獲得了十分驚艷的延壽效果~但無論故事講得多精彩,總歸逃不過一個“終極問題”:
這些物質,在人體中到底效果如何?
沒錯!是騾子是馬,還得臨床試驗見真章!而今天我們要講的這個物質你可能從未將它與“抗衰”掛上鉤,但它卻用最扎實、最亮眼的人體數據脫穎而出——
近日,由北京大學團隊主導、發表在權威期刊《Advanced Science》上的重磅研究,為我們解鎖了一個全新的抗衰潛力股——核苷酸。他們發現:在連續補充19周后,六七十歲的健康老年人的竟也能成功逆轉3.08歲!
最偉大的長壽藥或許就藏在最基礎的物質里
相比其他各路抗衰藥、補劑,核苷酸(NT)的身份就顯得非常樸實無華了,它是遺傳物質的組成單位,我們體內每一條DNA鏈和RNA鏈,都是由無數的核苷酸分子“手拉手”連接而成,是生命復制、修復和一切新陳代謝的基礎原料。
圖注:核苷酸的構成
那么問題來了,這種“哪哪都是”的基礎物質,怎么就成搖身一變,成了抗衰的好物質呢?
這還得從基因復制的“衰老”說起。核苷酸作為DNA和RNA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細胞修復、能量代謝和基因組穩定性中起著關鍵作用。年輕時,我們的遺傳物質能高效復制,合成足夠的核苷酸,滿足身體生長修復的需求;但隨著年齡增長,這種生產效率就不可避免地下降了。
當核苷酸供應不足,身體的修復、生長效率就會被迫降低,微觀的復制過程也會出現各種差錯,例如細胞更新變慢、基因修復出錯,導致免疫力下降等等……這也是衰老的底層邏輯之一。
于是,研究者們提出了一個設想:既然內部生產跟不上了,那我們直接從外界找到高質量的核苷酸作為“外援”補充,是不是就能減少這種因基因復制出錯的微小而無休無止的衰老呢?
這個設想確實是有理有據的:在動物研究中,膳食核苷酸曾讓大鼠的壽命延長了26%,并降低了患癌率[1]。此外,它在改善代謝、調節免疫、強化肌肉等方面也早有成果[2; 3],還能作為益生元改善腸道菌群的構成。
甚至,我們在嬰幼兒奶粉的配方表中,也能看到核苷酸的身影,足見其安全性[4]。
圖注:某奶粉營養成分表顯示添加有核苷酸
不過,動物有效不等于人類有效。所以,本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嚴謹科學的人體臨床研究,正是為了解開那個終極問題的謎底。
代謝與體態的雙重年輕化
研究者找到了121名60~70歲的健康老人,隨機分組,實驗組每天服用1.2g的核苷酸補劑,對照組則服用外觀、味道、包裝完全相同的“淀粉片”(安慰劑)。并且,在19周(約133天)的時間里,所有受試者都不知道自己服用的究竟是什么。
圖注:TALENTs試驗的設計流程圖
當試驗結束,研究人員揭盲數據時,得到的數據非常令人驚喜:
生物學年齡
眾所周知,生物學年齡才能真正反映身體真實的衰老,通過檢測我們基因甲基化“開關”狀態評估衰老程度的DNA甲基化年齡(DNAmAge),正是目前公認的、測量生物學年齡最精準的“生物鐘”之一。
研究結果顯示,在19周的時間里,安慰劑組的生物學年齡隨著時間自然增長。而實驗組的生理年齡不僅沒有增長,反而出現了顯著的逆轉。具體來講,與安慰劑組相比,核苷酸組的中位DNA甲基化年齡平均年輕了3.08歲!
圖注:實驗組和對照組從開始到11周和19周隨訪的DNA甲基化年齡
當然,補充核苷酸對直接相關的基因甲基化情況有所改善確實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微觀上甲基化年齡的改善顯然不夠直觀。那么,除了這些“看不見”的逆齡效果,還有什么更顯而易見的身體改善呢?
代謝健康改善
隨著衰老,我們身體代謝也會變差,最明顯的就是對血糖的調控能力變差,例如可能出現胰島素抵抗,進而發展成糖尿病等多種老年病。
研究者檢測了受試者們的代謝指標,結果表明,補充了核苷酸補劑的受試者們,其胰島素水平和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都出現了顯著的下降,這說明他們的身體代謝狀態變得更年輕、更健康了。
圖注:實驗組和對照組的糖脂代謝譜變化
脂肪少了、肌肉也恢復活力
衰老不僅會導致肌肉流失,還會導致脂肪更多堆積分布在腹部和內臟。而補充核苷酸對體型、體脂的改善也非常直觀。受試者經過19周的外源性核苷酸補充后,骨骼肌的質量平均增加了0.5kg,四肢的脂肪量減少了0.33kg,體脂下降了0.8%,內臟脂肪等級也減少了0.4!
圖注:實驗組和對照組的體成分的變化
簡單來說,就是“肌肉大了,肚腩小了,身體更年輕了”!
綜上,從分子層面的衰老時鐘,到系統層面的代謝健康,再到宏觀層面的身體形態,核苷酸在多個維度上都展現出了逆轉齡潛力!
然而,盡管核苷酸帶來了驚艷的逆齡效果,它也并非十全十美,除了上述指標之外,研究者還檢測了許多其他指標,但效果似乎并不是那么理想——
并非萬能,但也瑕不掩瑜
首先,在微觀層面,端粒長度作為會隨衰老縮短的另一種“時鐘”,核苷酸組的受試者相比對照組并沒有很明顯的變化。
圖注:補充核苷酸并未對受試者的白細胞端粒長度產生顯著影響
其次,研究者測量了T細胞群的比例(如CD3+、CD4+、CD8+細胞),以及TNF-α、IL-6等關鍵Y癥因子,發現核苷酸組和對照組并沒有明顯的差異。也就是說在免疫功能方面也沒有明顯的改善。
此外,研究者通過國際通用的認知功能(MoCA評估)、睡眠質量(PSQI)、心理健康(K10)以及綜合健康狀況(SF-12)等多個方面的評估問卷,調查了受試者的認知功能、生活質量。但結果顯示,除了疲勞感有所改善,核苷酸組與安慰劑組并無顯著不同。
所以,雖然核苷酸可能讓身體的肌肉等“硬件”更年輕,但對于情緒、認知、睡眠這些“軟件”可能短期的效果并沒那么理想。
至于原因,首先就是19周的補充可能還不足以讓核苷酸的完全發揮,因為端粒的磨損和修復比較耗時,生活質量等等的改善也需要長時間、多方面的調整。
其次,端粒長度也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遺傳背景、生活方式、環境因素等,而測量方法也可能存在一定的誤差。
此外就是本次試驗的特殊背景——研究中期恰逢“口罩”期間,影響了76.86%(93/121)的受試者,可能會暫時加速他們的衰老(例如兩組受試者的端粒長度在研究中期都出現了縮短)。
不過,正是因為在這種壓力下核苷酸組的甲基化年齡最終依然明顯下降,身體代謝和肌肉等都有改善,安全性還十分良好,反而進一步印證了核苷酸的抗衰效果!
看完這場人體臨床研究的全貌,派派對核苷酸的期待又加了一分!希望在未來能有更大規模、更長期的研究,進一步證實核苷酸補劑的抗衰功效,為我們開拓新的可能~但在此之前,想要科學補充核苷酸的話,我們能做些什么呢?
如何補充?
首先,核苷酸廣泛存在于天然食物中,那些新陳代謝旺盛、細胞更新迅速的組織往往含量較高,例如動物內臟(豬肝雞肝等),而深海魚類(三文魚金槍魚等)同樣是核苷酸的優質來源。此外,菌菇、豆類及其制品也能夠提供豐富的核苷酸。
然而,一方面我們希望通過高蛋白補充核苷酸,但另一方面,適度的蛋白質限制,可能與壽命延長有關。所以,像本研究一樣選擇直接攝入核苷酸補劑也是不錯的選擇。
至于劑量,可以參考文中給出的每日1.2g核苷酸的劑量,這與以往的相關研究一致[5],也屬于我國保健食品批準的范圍,在實驗過程中也無明顯的不良反應。
在最后,派派還有一點要提醒: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補充核苷酸,核苷酸在代謝過程中會產生尿酸,因此尿酸較高、痛風的人群以及肝腎功能不全者一定要謹慎服用哦~
[本文標題為《Nucleotides as an Anti-Aging Supplementation in Older Adul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ALENTs study)》,發表在期刊《Advanced Science》上。本文通訊作者為北京大學徐美虹,第一作者為Shuyue Wang。]
—— TIMEPIE ——
號外!時光派第六屆衰老干預論壇火熱籌備中!集結哈佛、劍橋、北大、巴克研究所等40+學者與行業領袖,于9月20日-21日空降上海,衰老干預特別課程:洞悉長壽行業,搭建合作平臺丨生物極客閉門會議:聚焦抗衰實踐可復制性丨抗衰科技博覽會:五大方案,產學深度交融(感興趣的讀者可V:timepie08)。千人”長壽盛會“,期待有你同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