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鄉村振興中,高校的幫扶已經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高校能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撐,通過人才輸送、技術轉化與產業幫扶,激活鄉村發展動能。而學生則能深入鄉村開展實踐服務、支教幫扶與創業創新,以專業所長賦能鄉村教育、經濟與文化建設,成為連接高校資源與鄉村需求的鮮活紐帶。
當城市的霓虹與鄉村的炊煙交織成時代的畫卷,湖南株洲有一座大學正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在三湘大地書寫著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的壯美詩篇,它就是——湖南工業大學。從茶陵龍匣村的荷香稻浪到張家界橋頭鄉的非遺工坊,從十八洞村的苗繡霓裳到會同縣的草塑藝術,這所扎根湖湘大地的工業學府,正用科技創新賦能產業升級,以文化傳承激活鄉村基因,讓青春在田野上綻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在茶陵縣龍匣村,千年古楓見證著一場靜悄悄的文化革命。湖南工業大學駐村工作隊深挖東陽文化底蘊,邀請城市與環境學院、包裝設計藝術學院等專業團隊,將“茶陵詩派”領袖李東陽的歷史故事化作生動的墻繪與詩詞長廊。2024年“荷美龍匣”鄉村游活動吸引游客2萬余人,帶動村民收入超16萬元,更讓這個偏遠山村躋身“湖南省鄉村旅游重點村”。
這只是湖南工大文化振興的縮影。在張家界橋頭鄉,“大布江拼布繡”體驗園將非遺技藝轉化為勞動教育課程,高校師生與村民共同開發的文創產品已納入學校設計體系,預計每年為村集體帶來可觀收益。在十八洞村,“繡色十八洞”項目不僅讓苗繡走出大山,更牽頭制定《苗族刺繡》湖南省地方標準,推動傳統手工藝向標準化、產業化升級。這種“文化挖掘—創意轉化—品牌輸出”的模式,正在三湘大地培育出一個個文化振興的鮮活樣本。
清晨的龍匣村,光宇順就業幫扶車間的機器聲打破了山村的寧靜。這個由校友企業設立的車間,每年解決20-30名村民就業,為村集體帶來3.5萬元土地租金。與此同時,300畝中藥材種植基地、蓮子加工廠等產業項目,讓村集體經濟從2022年的6.6萬元飆升至2024年的80.4萬元,增長超12倍。
在會同縣連山工業園,“稻作天工”團隊的草塑項目讓稻草“變廢為寶”。他們設計的“稻夢小鎮”不僅帶動當地草編產業年產值突破千萬元,更創造了“高校研發—村民生產—市場轉化”的閉環模式。這種科技賦能的產業創新,讓鄉村資源真正轉化為發展動能。
每年暑期,湖南工業大學“三下鄉”團隊都會奔赴偏遠山村。在城步茶園村,他們為留守兒童開設書法、繪畫興趣班,為農產品設計包裝,更推動村小裝上多媒體設備,讓教育之光點亮山鄉。在衡陽縣大安鄉,包裝設計藝術學院團隊深入田間地頭,為茶油、紅薯等特色農產品量身定制品牌方案,助力產業升級。
這種“理論+實踐”的育人模式,讓學生在鄉村振興一線錘煉本領。音樂學院舞蹈系唐虎老師帶領學生走進龍洲小學,將民族舞蹈教學與文化傳承結合,創新“課堂+舞臺+傳承”模式,被央視等媒體點贊為“鄉村美育的創新樣本”。近年來,學校連續8年獲評湖南省就業創業工作“一把手工程”優秀單位,畢業生在鄉村振興領域的就業創業比例逐年攀升。
從簽訂深化鄉村振興戰略校地合作協議,到設立“紅色文化與鄉村振興設計研究院”,湖南工業大學始終以“服務地方發展”為己任。在花垣縣,校地共建的苗繡創新基地已成為全國高校精準幫扶典型案例;在茶陵縣,“二對一”雙結對幫扶機制讓困難群眾切實感受到溫暖。
這種深度融合的校地協同,讓高校的智力資源與地方的發展需求同頻共振。正如黨委書記劉望所言:“我們不僅要打造單個實踐樣板,更要形成可復制的‘五育融合’模式。”從湘西苗寨到湘東丘陵,從洞庭湖畔到雪峰山區,湖工大正以“學科專業賦能鄉村振興”工程,為全省乃至全國提供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的“湖南方案”。
在湖南工業大學,你可以參與“草塑設計創新”等國家級項目,在非遺活化中觸摸文化脈搏;可以加入駐村工作隊,在田間地頭書寫青春答卷;更可以在“五育融合”的實踐場景中,成長為“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新時代人才。當畢業季的驪歌響起,你收獲的不僅是一紙文憑,更是“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家國情懷與實踐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